朱由校的確是有意削弱吏部之權。
雖然朱由校承認,他作為皇帝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去統治這個帝國。
畢竟他不是朱元璋,做不到每天為自己的統治而工作十多個小時。
他更想有更多的悠閒時間。
所以,這注定他他的皇權要被分成很多份,然後由一些人代理,以維護這個帝國的統治。
但朱由校可不想讓薦舉官員的權力就真的隻掌握在吏部的手裡。
那樣吏部的文官就會把持整個帝國官員銓敘大權,如此一來,既利於賣官鬻爵,也利於搞黨爭,排除異己。
為此,朱由校也就想把薦舉權多授予一些朝臣。
這樣就算朝臣們都利用薦舉權賣官鬻爵,那也會導致賣家多,官價也不會被抬太高,這樣買到官的人也不會為了撈回本,而把百姓逼得太狠。
同時這也能讓文官集團內部更加分裂,大家都有薦舉他人的權力,自然誰也不服誰。
與朱元璋建國之初,為抑製地方豪強做大,而要求裡甲長與糧長輪流由富戶擔任一樣。
以前的基層是一家獨大,一地方豪強壟斷鄉裡所有權力。
但朱元璋這麼一改,就有“皇帝輪流當,明年到我家”的意思,使地方豪強之間誰也不服誰,而處於分裂狀態,更利於帝國統治。
現在朱由校就是要這樣做。
既然讓官員分享自己的皇權在所難免,那就多幾個分享,這才皿煮嘛。
“你就以此擬旨,宣召天下,今後每逢重臣出缺,便需四品以上京官薦舉,然後再廷推,並以此為成例,不得由吏部專薦,後世若有違背者,則有使吏部專權而出現賣官鬻爵與獨斷專橫之嫌,新的政事堂大臣、樞密院使和副使以及新的閣臣,著政事堂、樞密院、內閣,立即部議出所需的名額來,該增額的就增額,如今帝國疆域增加,內務事務也增加不少,多六七個輔臣閣臣乃至樞密軍機大臣,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旦確立需要增補的名額,就著四品以上京官薦舉,然後廷推,廷推之製度,還得再議議,到時候再說,現在把人才薦舉上來。”
朱由校因此道。
若不是如今通訊技術條件沒跟上,他都打算讓地方大員也參與官員薦舉和廷推。
而如今因為與地方聯絡常常需要數日乃至一兩月的時間,所以,他隻能讓更多的京官參與薦舉。
袁可立自然遵了旨。
對於是政事堂大臣兼樞密院副使兼內閣首輔的他而言,削弱吏部之權,是有利而無害的。
隻是對整個文官集團而言是有害無利的。
所以,袁可立雖然不反對但也不支持,隻做了聽命行事的執行者。
“陛下不權歸六部且不說,怎麼反倒限製吏部之權,陛下是覺得公卿重臣們,那些老頭子,權力還不夠大嗎?”
吳偉業對於這樣的聖旨感到很不滿和失望。
“怎麼可能權歸六部,權歸六部依舊有悖於君王獨治,還不如歸於人人,當今天子,這是既不想把自己累死,也不想讓有誰可以製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