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美因此言道。
“接下來選的政事堂輔政大臣與閣臣還有樞密院大臣,皆會由四品京官薦舉會推,如此一來,這如何讓我們士紳確定利於我們自己的賢臣一定被選上?!又如何能讓被選上的大臣為我們整個士林說話,他們隻會趨炎附勢於君王!”
吳偉業因此苦笑起來。
孫承宗看見這樣的旨意後倒是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為何特簡他代替崔景榮為吏部尚書,而不是通過廷推選吏部尚書,擺明就是了為著這一天。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時,陛下為了更順利的削弱吏部之權,而故意在下此旨之前,特簡自己為吏部尚書,如果自己想做閣臣,就識趣的接受這樣的旨意安排,由彆人薦舉上去,如果不想,那仕途就隻能止步於吏部尚書!到底是陛下!”
孫承宗因此笑了笑,心裡這樣想道。
作為官場上比較會做人的他論名望沒人能比,至少比徐光啟好得多,所以,孫承宗不愁沒人薦舉,他隻愁皇帝願不願用他。
“啟稟陛下,四品以上京官,所薦舉的政事堂輔政大臣、樞密院大臣以及內閣閣臣名單已全部統計完畢,有薦舉孫承宗為政事堂輔政大臣的,也有薦舉朱燮元為樞密使的。”
這一天,袁可立向正在練書法的朱由校稟報道。
朱由校則頭也沒抬一下,就說道:“不必給朕看了,直接召集九卿重臣們廷推,所有被薦舉上來的都是候選人,然後廷推出需增補的名額的三倍之數來,然後由朕親自麵議,若真有才,自會當場簡用!”
“遵旨!”
袁可立回了一句。
“自國朝定鼎以來,帝王多不德,朝臣無大惡,是故,國祚能享二百餘年而未衰,所謂亂朝綱者,多為內宦婦寺,饒是奸臣嚴嵩,也非大奸大惡,實則不過乃世廟寵臣耳,可見,我等士大夫方是社稷長治久安之良醫,但陛下怎麼就對文官防備很深,削吏部之權且不言,如今廷推直接推需增補名額的三倍之數,還得陛下親自麵議後才會任命,這樣一來,根本誰也不能確切保證誰能被選上!”
王永光在知道廷推之事後就對孫承宗說起此事來。
孫承宗則笑道:“陛下沒有防備文官吧,反而願意相信更多的文官,不然也不會把薦舉之權由專放於吏部改為放於眾臣薦舉。”
“雖說如此,以後朝臣想做一件事無疑更難,畢竟難以成勢。”
王永光回道。
“成勢未必能成事!”
孫承宗繼續回道。
王永光見孫承宗不上道,大為掃興,便沒再和孫承宗說話。
孫承宗則轉身回家就寫了一道密本呈遞到了禦前。
廷推結束後,孫承宗、王永光、李標、劉鴻訓、楊維垣、朱燮元等被推了上來。
朱由校因此麵議起這些人來。
而這些人一到勤政殿,朱由校就先問著王永光:“吏部左侍郎王永光王愛卿,朕聽聞,你在私下裡說本朝帝王多不德,朝臣無大惡,而禍亂朝綱者多為閹宦婦寺,所以國祚到如今還不敗,所以,以你之言,大明到現在還能未亡,皆是列位臣工之功?”
王永光聽後看了孫承宗一眼,嚇得滿頭是汗,立即就匍匐在地:“陛下恕罪!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