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號召儒士到關外去,到海外去(1 / 2)

,穿越明朝當暴君

但大勢是不可阻擋的,無論是外國資本入侵後帶來的大變局,還是內部產生工業和資本後導致的大變局,都會使儒學的地位產生動搖。

因為大明帝國發展到現在,對百姓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經不隻是要求他們主要能從事農業就行,而要求百姓可以扮演更複雜的勞動角色。

所以,接下來,即便李覺斯等辭官,科舉製度的改革,還是通過換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輕官員為部堂級官員,而繼續推行了下去。

首先要做的就是,將還進行儒學教育的各地公辦社學改為新式教育。

教材都是現成的。

因為朱由校已先在了自己的皇莊推行了新式教育,所以不同年級的各科教材都是有的,隻需要加印即可。

其次是各地縣學府學改為中等學堂,與在皇莊設立的中等學堂一樣,皆是六年學製。

不過,中等學堂分成初中和高中。

初升高需要考試一次,相當於以前科舉的院試,由學政官到各府縣去主持考試,錄取者可讀高中。

而高中畢業者可參加鄉試。

鄉試錄取者可入中央和地方各省的高等學堂,接受高等教育,而畢業者才可以參加會試。

這些都不算問題。

因為皇帝直接統治的區域,既皇莊和國營農莊、以及親軍衛所、宗室、宮內都已進行這種試點教育數十年,是完全可以複製的,甚至還培育了大批新式教育的師資力量。

眼下主要問題還是已經進學的生員和考取了功名的舉人如何安排的問題。

以及還在接受傳統儒學教育,且準備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的童生,和甚至連童生資格都沒有獲得的讀書人。

“生員和舉人憑誌願安排三種出路:

一部分派去擔任新國文先生;

一部分派去偏遠地區和殖民區任儒學官,目前科舉新製隻暫時在關內推行,那些地方還需要儒學官,以便培養更多的當地百姓成為讀書人,然後通過當地鄉試,進而在當地做官;

一部分則安排去藩國任儒學使,幫助當地振興儒學。”

朱由校則因此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這裡麵,朱由校之所以隻在關內推行科舉新製,則是因為關外許多地區和殖民區才移漢民開發沒多久,那裡的孩童基本上是以少數民族的孩童為主,這些孩童接受最基礎的啟蒙教育都很困難,如果直接學習數學和物理這些,會更加難,何況,這些地方漢化教育也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所以,朝廷也就沒有打算在這些地方進行科舉新製。

“對於還未取得功名的儒士,可就地重新讀書,也可向當地官府申請撥路費,去未實行科舉新製的地方,可以直接參加鄉試,然後在那些任官!朝廷撥專款於各省,作為資助這些儒士去關外和殖民區參加鄉試的路費。”

朱由校說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