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七章 集郵各國君主,派大儒去歐洲(2 / 2)

一是因為那邊接下來分田後,短時間內還是農耕為主的社會,隻是生產主體,由莊園農奴變成自由農而已,而農業型社會的管理,儒家還是更適合一些,如組織同族同村興修水利、避免水旱之災,就需要崇尚闔家倫理有序的儒者去做;

二是因為眼下那邊的基層官吏還不多,官府暫時還隻能管到縣一級,如今也隻能暫時靠儒士去先建立一儒係社會,使其地方暫時靠鄉賢治理;

三是歐洲之民,以臣冷眼觀察這些年看,該地風俗崇尚個性,但缺乏大局謙遜之德,故正需要儒道中庸之學中和,如此方利於將來統禦。”

“甚善!”

朱由校發現,溫體仁雖然在曆史上是有名的奸臣,但在這一世,算是一個很稱職的首輔,雖然沒去過歐洲,但卻對歐洲可謂是洞若觀火,甚至提前想到了一係列統禦之策。

“儒士的話,不如派王夫之,此人近來名聲大噪,還有孫奇逢,此人是理學大儒。”

盧象升這時候舉薦起來。

朱由校道:“那就超擢王夫之為禮部右侍郎,督學歐洲;孫奇逢簡拔為翰林侍講學士,為副督學,令兩人總覽歐洲儒學傳播之事,當地新設之省的總督等官以及西征各軍都要予以配合!令兩人多薦些儒士,由朝廷授官後,一並去歐洲,不能老是我們把當地的學究鴻儒抓來大明,我們也得派些品學貴重的大儒過去。”

“是!”

……

王夫之和孫奇逢二人都沒想到人到晚年,還要奉皇命,遠去西洋。

但兩人也不好推辭。

因為盧象升勸導二人說,不能隻讓泰西之人來大明講學,也得派華夏大儒去泰西,才能弘揚正道,不負聖教。

“此去泰西,當首推孔孟,再言程朱!陸王之學,以我之見,便不用提了,王公以為如何?”

在去歐洲的船上,孫奇逢向王夫之說起了此去歐洲後的打算。

“這個自然!這也符合聖意,聽聞那邊已設立的學堂初授的都是陛下欽定的《弟子規》”

王夫之捋了捋胡須說道。

在王夫之和孫奇逢來歐洲時,利奧波德六世則在得到大明皇帝的答複後主動獻出了維也納城,然後也同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王奧維茨基一樣,跪在了維也納城外,等著明軍的到來。

雲陽侯李定國受命帶兵來這裡接受了利奧波德六世的投降。

至此。

曆史上,奧斯曼帝國用二十多萬大軍都未攻克的維也納城以和平的方式歸入了大明的版圖。

李定國看著利奧波德六世等歸了一地的哈布斯堡王朝貴族,隻是嘴角微微揚了一下,然後命道:“把旗幟插上城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