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兒軍的稱呼最早來源於荀氏族中。
雖然養濟園設在潁陰城外,但是少部分荀氏族人對養濟園中的情況還是了解一二的。
比如說二龍先生荀緄。
身為荀棐的親伯父,整個荀氏家族如今輩分最高的人,他就曾到過養濟園。
那天他在養濟園中待了半天,半天之後,他便麵色凝重、一言不發地離去。
直到次日,他才將荀棐召到家中,僅僅問了一句:“汝欲何為?”
荀棐的回答也很簡單,“亂世將至,隻為自保。”
荀緄沒有評價亂世是否將至,也不相信荀棐“隻為自保”這番話,但也沒有多說什麼。
無論荀棐是何等心思,隻要不損害家族、傷國殘民,他身為族長便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更何況荀緄和荀棐的關係非同一般,不僅僅隻是伯侄關係,更像是父子關係。
早年荀爽因黨錮遠遁他鄉,離去前本想將子女全都帶在身邊,適時荀棐年紀尚小,還生了場病,身體虛弱,無奈之下隻能將荀棐留在族中,請荀緄代為照顧。
於是荀棐從小便是和荀彧幾兄弟一起長大,直到十三歲時,荀緄見他既壯,才讓他回到了自己家院之中,並將托管的田畝、桑林交還給了他。
荀緄向來視荀棐為親子,雖然覺得荀棐“陰結少年”頗有一番不可言說的心思,但到底不願多說什麼。
畢竟,事情遠遠沒有發展到那種程度,而且此時也不可能僅僅通過所謂“義兒軍”一事就斷言未來如何如何。
“罷了,便當他是在練部曲吧……”
身為族長的荀緄默許了荀棐的動作,荀棐便更加大膽。
他向族中有才能的兄弟們發出邀請,讓他們來教少年們識字、訓練兵槍,甚至造紙、販紙經商之事也請他們相助。
這時代,親族永遠是最可信的——天下大亂在即,還不信任親族,做起事來畏手畏腳,既怕技術泄露,又怕親族背叛,那真是愚不可及了。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隻要關鍵處有所把控,其他放手任用親族即可。
而荀棐的果斷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無論是義兒軍伍的訓教,還是潁陰紙的研造和行銷,都非常的順利。
所以每次來到養濟園時,荀棐都慶幸自己出生在荀氏。
荀氏以經書傳家,人才多,族兄弟們品德也高,同輩分的百餘人中幾乎沒有一個有壞名聲的,文才最差的也可以當一軍中文吏。
雖然現在荀棐還用不上這麼多人,但是日後若是有機會占據一州,成軍數萬,自己這些族兄弟們就足以緩解巨大的人才缺口。
想想看曹老板是如何拿下北方並且穩穩的掌握住這些地盤的,很大原因是曹氏和夏侯氏人才輩出。
有了足夠多可以信任的人才,曹操才敢大膽的統軍在外征伐逆亂,不怕後院起火,重演兗州故事。
反觀劉備,吃虧就吃虧在沒有值得信任的人才,尤其他是起家之時,身邊的文吏屈指可數,連個正兒八經的謀士都沒有,何其悲慘。
而他荀棐呢?
荀彧可作蕭何,荀攸可為張良,荀悅、荀衍、荀諶可為一郡太守,親兄長荀表雖然才能不彰,但使一名士輔佐,也可坐鎮老巢。
這麼一對比,荀棐都為備備流淚,他真的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