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陷壁(2 / 2)

犁漢 請叫我陳總長 6313 字 4個月前

黃巾起義失敗後,其武裝力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各郡縣地方,被這些地方豪強吸收了。他們被當地招安後,也搖身一變就吃起了兵糧來。

而袁紹的軍隊有很大一部分兵源就是來自此前鏟滅的中原群雄,他們或被消滅或被吸納,於是這些黃巾背景的吏士就這樣滲透進了袁軍之中。

這些或因經濟或因無奈而加入袁軍的黃巾兵,就其內心是對昔日的太平道有感情的,心裡還是向著那邊的。

他們不敢明麵對抗上麵的命令,但卻私下裡自發的將箭頭拔掉,將戈頭換掉,然後在表麵上做做樣子,打混弄仗。

而有這種二五兵,袁紹如何能贏?

於是,九月十日,袁紹親自到汝南的平輿坐鎮,開始完全接手對桐柏山的征剿工作。

和一眾智謀商議後,袁紹將兵鋒部署在吳房、郎陵一線,然後又與南陽的袁術商量好截斷了桐柏山黃巾的後路。

就這樣,劉辟等黃巾就被袁紹和袁術共同鉗製,整個外部形勢急轉直下。

更讓形勢惡化的是大彆山的黃巾在北上進攻汝南新蔡的時候,被袁紹一方的大將李通伏擊,大敗而還。

大彆山內的黃巾雖然實力猶存,並且還在不斷吸收附近的流民成長,但短時間內也喪失了再次出山的能力。

這下子桐柏山內的黃巾陷入到了真正的包圍之中。

不過桐柏山黃巾也不是沒的打。

單從兵力來說,整片桐柏山群脈的黃巾部眾大致有五六萬人,且占據著昔日綠林的老巢,山高林深,易守難攻。

但對麵的袁軍也不容小覷。

袁紹在桐柏山的東北麓大概聚集起了三萬精兵的龐大軍勢,而他的弟弟袁術更厲害,在桐柏山的西南麓直接拉出了五萬大軍給其兄助陣。

二袁號稱十萬,旌旗相連,號角相聞,遮天蔽日。

當然了,親兄弟明算賬,袁術和袁紹要的也不多,就是一切繳獲的五成給他就行。

袁紹答應了。

此位麵的袁紹再不是那個坐擁四州的北地主,此時的他急切需要團結住袁術,所以即便自己也能吃下黃巾,但為了團結,袁紹拉來袁術一起乾。

而袁術也不反對,畢竟隻要封封路就能有這麼大的收益,不要白不要。

按照約定,由袁紹這邊率先發動進攻。

爾後,袁紹便令其心腹辛毗統兵三千對桐柏山發起進攻。

辛毗常為袁紹左右出謀劃策,所以總是被認為是謀士一流。

但實際上潁川辛氏是地地道道的武家,其先祖是隴西辛氏之後,用兵治兵自有家學淵源。而這一次,辛毗就是以領兵大將的身份來參與此戰的。

袁紹用辛毗是有道理的。

辛毗這個人呢,說好聽點叫性情剛烈,說難聽點就是非常手辣執拗。其人一旦領軍,就先內部整軍。

他用的手段也很酷烈,直接就鼓勵內部告發,而一旦被告發直接被編入敢死,驅上前線。

而一旦前線敢死活著下來,立即就送上酒肉犒賞。

一剛一柔,人心竟然漸附。

用辛毗的話來說,他壓根沒時間去甄彆,也壓根就不在乎誰忠誰奸。所有人都被輪著上上戰場,戰場將會檢驗一切。

就這樣,幾種手段一上來,軍中風氣立馬整肅。

在整頓完人心後,辛毗一刻不停立即攻山。

桐柏山內黃巾並不是單純依靠桐柏山而守的,而是在山道中也構築壁壘。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據點就是陽口壁。

古時桐柏山也叫大複山,而淮水就是從桐柏山的大複山南麓東流而出,其山口就叫陽口,其淮水南就是複陽。

而陽口壁就是山內黃巾的第一道屏障,袁軍要想攻山就必須先破陽口壁。

因為陽口壁附近就是淮水,所以周圍儘是濕地,辛毗為了鋪路,將附近的乾草全部收割,鋪出了一條行軍道。

然後以軍中的敢死負土填埋溝壑,隻一天,陽口壁外的溝壑儘平。

之後連續數日,辛毗皆親督所部攻壁,喊殺聲震天動地。

九月十三日,陽口壁陷。

辛君用兵,雷厲風行。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