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太平頂,南太平道總壇所在。
作為影響江淮、荊襄、汝潁的南太平道總壇所在,自然有一番氣度在。
其規模首要體現在這太平峰上。
整條山峰以明堂為中心,內為包括劉辟、龔都在內的一眾南太平道渠帥。然後沿著山脊線往下則坐落著一些地位稍高的軍將、黃巾力士。
這些都算是太平道的核心領導層,他們都生活在太平峰上。而在山腳下也形成了一片坊區,南太平道的資深教眾就生活在這裡。
沒人能說清這片坊區生活了多少人,但大體過萬人是有的。這些核心教眾除了供應峰上的一切需求之外,其餘時間都在誦念《太平經》。
所以太平峰總是縈繞著連綿不絕的唱經聲,神聖莊重。
其實從太平峰的空間結構就折射出了南太平道渴望構建的俗世權力的結構。
在整個教內金字塔中,位於峰頂最上層的就是教內的渠首,再下麵就是掌握武力的武士和黃巾力士,他們作為太平道的武力保障,最底層的就是教眾,他們負責耕作來供應以上兩個階層。
可以說,此時的南太平道已經發展出較為成熟的組織結構了。
太平峰隻是桐柏山的核心,在其他諸多峰,還有各種坊,它們和外圍的溝壑、望樓、溝渠、土牆一起將太平峰護衛在中間。
以上這些就共同構成了桐柏山黃巾的防務結構。
而現在,也就是當袁軍攻破其最外圍的陽口壁的時候,這片山區裡依舊生活著大概十萬人左右。
而這十萬人絕大多數都是農民、匠人。
因為泰山軍一直以來對工匠的重視,這也自然影響到了劉辟他們,在擴張信徒的過程中,劉辟他們就有意識的將各色工匠聚集到桐柏山,形成自己的加工能力。
這些工匠上至鐵匠、刀匠、甲匠,下至漆工、箍桶工、陶工,可以說日常百藝無所不包。
其中還有一些行商業生活在這裡,這些人負責將山貨販運出去以換得山內所需。可以說,桐柏山就是一個微型的國家,不怪乎他們自己人將之稱呼為人間樂土。
在此前,因為鑄劍為犁的原因,桐柏山裡的軍隊並不是很多。但隨著外部形勢的惡化,以及對袁紹可能反目的擔心,太平道開始重建黃巾軍。
這一次有了足夠財力以及對過去經驗教訓的吸取,劉辟他們開始以較為正規的軍製開始組織和編練軍隊。
其從南陽和汝南道徒眾中簡拔善戰者三萬,分為六個部,號位“中黃太乙六部眾。”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人隻是職業戰兵,並不是說其他信徒就不需要服役了。
實際上,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黃巾軍一直奉行著全民皆兵的策略,凡是中黃太乙之信徒,皆要為戰出力。
現在這些人可能不用負擔戰兵之責了,但依舊需要參加溝壑、土牆等防禦工事的修建,可以說太平道不養閒人。
本來以這樣的龐大的人力,又將對抗性的宗教轉型為福利性宗教,按理說倒是真的可以在這亂世開辟出一條樂土的。
但可惜,他們遇到了乾坤獨斷的雄主袁紹。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劉辟這些人可能也有一二能力,但確實是缺乏足夠的大局眼光。
他們到現在還認為,之所以袁紹要伐他們,就是因為這個袁紹惦記他們的丁口錢糧。
其實這份心思隻是第一層,更深一層的意思袁紹卻從來沒有和他人提起過。
那涉及到袁紹不為他人道也的陰私了。
如今什麼形勢呢?少有大局見識者也能說出一二。
自北向南,現在是泰山軍獨占幽、平、冀;然後是關西朝庭握雍、隴、並、益;關東朝庭據京畿、河內,曹操據青州、陶謙據徐州、而兗州是泰山軍三占其二,張邈占其一;袁術占南陽、劉表占荊襄。他袁紹占據豫州。
可以說現在的時局是非常明朗了。
那就是袁紹周邊勢力不是盟友就是兄弟,隻有北麵的關東朝庭還有西南角的劉表可以下手。
這裡麵不是說就不能對自己盟友下手,如張邈、曹操這些人,他袁紹也不是講究這些的人,但重點是北麵還有一個泰山軍啊。
在北麵大勢壓下的時候,他袁紹需要曹操、張邈這些盟友一起分擔壓力。
那對京畿的關東朝庭呢?
袁紹也不打算下手,即便他起兵的旗幟就是打著推翻漢室,即便他與關東朝庭血海深仇,他也不打算攻擊京畿。
這是他從地緣角度決定的,因為一旦進攻京畿,到時候他的防禦壓力就會特彆大。
除了在北麵河東和西麵要應對關西的反攻,還會讓他和泰山軍的接觸麵變大,這並不利於袁紹的防務。
那算來算去,隻有西南的荊州和南麵的揚州是可以作為下階段擴張方向了。
而好死不死,豫州通往這兩個地方的通道都被黃巾軍給占據了。豫州進入荊襄的通道有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