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一篇雄文的誕生(2 / 2)

第一權臣 皇家大芒果 6097 字 5個月前

鄭天煜依舊氣度從容鎮定地坐著,不論是先前的爭論還是剛才的寫作,以及接下來即將到來的褒獎,仿佛都不能驚起他麵上平湖的波瀾。

他就像天上高飛的鷹,偶爾落在燕雀群中,卻不改其誌,永遠心向萬裡。

至於夏景昀。

嘁!

坐在那兒,坐沒個坐像,身子鬆鬆垮垮,還毫無姿態地揉著發酸的手腕。

就寫了這麼點字,至於嘛!

果然是鄉野之人,粗鄙!

夏景昀的對麵,兩個坐在後排的書生在那兒竊竊私語,“你看那夏景昀,竟然還笑得出來。”

另一人不屑道:“不笑還能哭嗎?多半是破罐子破摔了。”

說話間,上方的大儒已經開始高聲朗誦起了學子們的文章。

“德妃娘娘省親,乃陛下愛護妃子,維係後宮安穩之舉。俗語有言,家和萬事興,家不和萬事廢。陛下坐擁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若後宮爭執邀寵,精力耗儘,豈有餘力治理朝堂,不如令妃子各自輪流省親,既可減緩後宮之爭執,又能營造小彆勝新婚之蜜意.......算了,大人,我念不下去了。”

廳中登時爆發出一陣哄笑聲,先前那兩個書生中的一個也推了推身邊人,“你聽聽,哪個蠢貨寫的,還家不和萬事廢。還營造小彆勝新婚!哈哈哈哈!仲遠兄,你怎麼不笑啊?”

身邊人繃著臉,“我覺得這麼肆意地嘲諷他人是不禮貌的!”

宋學正也有些臉黑,擺了擺手,“此等陋作,不必念了,何人所作?”

大儒翻開名字,“州學學子,建寧郡江航,字仲遠。”

下方那個書生一愣,“仲遠兄,你寫的啊?”

那人黑著臉,“怎麼了?我說的不對嗎?”

“庫庫庫!”

台上大儒換了一張,又繼續念起。

但這年頭,信息極不通暢,多少讀書人壓根就沒怎麼接觸過政務,甚至書都沒讀過幾本。

此刻寫出來的東西,都有種皇帝用金鋤頭挖地的淳樸。

而這,也恰恰是宋學正他們的底氣所在,更是蘇師道等人的擔憂所在。

夏景昀雖然才學出眾,但見識太少,甚至從未接觸過為政為官之事,如何寫得出自己的見解!

甚至還不如這些州學的優秀學子,畢竟人家在州學之中,平日裡多少也有些議論,師長也會教授一些知識,偶爾還能參加一些有貴人參加的聚會,雖然都很粗淺,但總歸有些啟發。

一連五六張啥也不是的稿子之後,終於有一篇稿子,寫到了安撫泗水州,宣揚皇威上麵。

而漸漸的,水準也慢慢上來了。

尤其是曾繼明和林飛白等人的文稿,多少也能有那麼幾分可取之處。

畢竟收稿子是從前排往後排收的,後排的整體素質的確是趕不上坐在前排這些位。

宋學正也鬆了口氣,若是今夜都是前麵那種稿子,他這個州學學正不說當到頭了,名聲也是臭了。

現在勉強夠格,終於可以放下心,隻等鄭天煜和夏景昀之間的高下立判,今夜這場戲,就算圓滿了。

場上念文稿的大儒已經換了一個,他伸手拿起接下來的一張稿子,掃了一眼,笑著道:“喲,這張寫得多,讓我們一起聽聽寫得怎麼樣。”

【凡治一國,紛繁雜亂,然究其根本,不外四者:曰政事、曰財貨、曰兵戈、曰文禮。】

【攻取一地,兵戈行之,驅其束手;政事繼之,匡其有序;財貨利之,使其安樂;而後文禮教化,令其同文同言,同禮同儀,於是心慕王道,身向中樞,經年日久,上下皆安。】

【泗水一州,處西南之地,非化外之邦,承沐皇朝教化數百年,然今亂匪躥行於野、山賊不絕於道,士紳心憂、百姓困苦,所賴天目如炬,中樞清明,臨機不坐視其亂,仁懷不放任其困,防微而杜漸者也。】

【德妃雲氏,出於泗水,上承皇恩,下撫皇子,奉皇命而歸鄉,臨泗水以施恩。合皇朝崇孝之宗旨,解中樞慮邊之煩憂。乃不二之選。】

【隨行之中,必有披堅持銳之軍,奮起長戟,緝盜鎮匪,掃一州之賊寇,平其危殆,此兵戈也;

必有通曉政務之士,殫精竭慮,肅貪清腐,除一州之弊政,還其清明,此政事也;

必有富商巨賈之屬,貫通南北,勾連東西,繁一州之商貿,興其百姓,此財貨也;

必有如吾等知書達理之人,大興文事,廣宣德政,興一州之教化,撫其民心,此文禮也。】

【娘娘聰穎賢達,統攬諸事,攜皇恩浩蕩,施雷霆雨露,此行之後,必有政通人和,全境清平,商貿大興,安居樂業,百姓之困頓消,中樞之憂立解,而天下遂定矣!】

緩緩念完,場中已無半點聲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