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馬具(重寫版)(2 / 2)

宋國崛起 屏峰書生 4160 字 2024-08-27

守衛有些蒙圈,幾個猜想從腦海掠過:“諸位放心,諸位從我把守的城門離去,家宰定無法察覺。”

“足下誤會矣。”墨點代眾人回道:“我等所顧慮,非為此矣。我且問你,如若我等一走了之,你當奈何?”

守衛不語。武氏查出哪裡走漏了消息、誰放走了公子並不困難,追究起來,後果難料。

“武氏奈何?”

沒有公子的“頭”功,商丘出兵的可能性愈發渺茫。

“工人奈何?”

來自商丘的工人才逃脫了司寇的夢魘,難道又要落入山戎的爪牙麼?

“足下彆無他計,但是我等懷藏良策,如果足下能稍稍援手。”

守衛將信將疑地加入了他們的討論。

“什麼!公等欲襲山戎?”守衛一蹦三尺。

“不襲之,難道撫之?”莊遙一臉淡定地揶揄。

“足下請看。”墨點取來三件物品,皆是昨日戰後公子卬設計,墨點吩咐工人打造的。

一件是高橋馬鞍,先秦雖然部分地區已經普及了馬鞍,有左右兩塊墊子,墊子的斷麵呈半月形,表麵排列針眼狀的小孔,通過腹帶固定在馬背上,但都是典型的軟馬鞍。

而墨點手中的是高橋馬鞍,最早出現於魏晉時期,除了能給人穩定的依托,還能減輕馬匹的不適,性能非常優越,後世武人用了都說好。

這是公子卬旅遊時在衡水馬文化博物館所知。

第二件是騎矛,是在周代步兵的長矛基礎上改進而來。前細後粗的矛杆、手握處刻製的槽柄、矛頭處附帶的插槽、矛頭後梢的開翼,無一不是十九個世紀以後的黑科技。由於矛杆前端比後麵細許多,使長矛大部分重量移至手柄處,易於騎士控製和掌握平衡。槽柄則使騎士在衝刺時長矛不易脫手。插槽和翼型的設計為了防止刺進人體後無法拔出。

奇奇怪怪的知識,拜某土耳其遊戲所賜。

第三件,馬鐙也。一般認為西晉永寧二年的陶俑足以證實漢族人在司馬氏統禦江山的時刻,發明出了這扭轉乾坤的神器。但民間的質疑聲也針鋒相對,因為永寧的陶俑,其馬鐙隻有單個而非成雙,有理有據地推測,單馬鐙應該隻是輔助上馬的道具,而非沙場搏命的依仗。

南京象山出土的東晉陶俑才能標誌著馬鐙戰場統治力時代的到來,象山陶俑左右皆具馬鐙,同時代的北燕貴族墓裡也發掘出對應的雙馬鐙。馬鐙的出現讓騎兵的戰鬥力發生質的飛躍,本來人體的戰爭動能在百瓦級彆,但是馬鐙讓馬的衝量附魔在了武器的身上,從而達到恐怖的五百瓦級彆,即使是攜帶木矛的騎士,也能尋找甲胄的縫隙,刺入雙甲貫體的敵手之軀體,奪人性命、取人首級猶如反掌觀紋般輕鬆寫意。

這是公子卬瀏覽穿越小說所淘。

“當真可行乎?”

“當然。有此馬鐙馬鞍,我等馬速可飆至戰車的兩倍,乃至於三倍。戎騎速度,足下親眼目睹,僅比戰車高出五成,業已恐怖如斯矣。”

當眾人把奇思妙想灌入守衛的時候,後者隻感到暈乎乎。

“換而言之,得此裝備,兼以銅甲,遠則能射,戎人重箭十步之外無甚威脅,近則騎矛肉搏,遠勝戎弓戎劍,人借馬力,視世間一切鎧甲於無物……”

“然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