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傅鋪設水利,治理鹽堿,鼓勵開荒,打造龍骨水車,低利租賃青銅器械與野人,還嘗試了綠肥施用之術,”
所謂綠肥施用之術,是公子卬後世看軍事農業台學的——說是未來的徐州農科所在銅山縣,通過種植放水養綠萍作有機肥,就能夠實現糧食增產26.5%。
“把公田分給各戶本身就能增收一成一了,加上綠肥之術約增產四分之一,以及其他措施,每戶增產四十石,絕對沒問題!”
章愷一邊說,公子卬自己也開始心算,電視上報道過一個連雲港退休教師發揮餘熱,通過調研證實了當地農村努力興修水利,實現糧食增產82%到164%的功績;河南濟源縣的鹽堿治理,更是讓畝產提高到了原來的3.8至29倍,得到國家級的表彰,而青銅器的普及加上春秋人多地少的國情,一戶十野人伺候或許能伺候三十二畝田,隻要官府事先役使長狄戰俘開墾新地。
林林總總算下來,即使不用機械、化肥,好像是有機會讓畝產達到章愷描繪的那個水平,現在長丘的畝產是一百畝(等於後世三十二畝)出產960公斤,這在後世遠遠不及一個零頭。
“這麼高的畝產,按照農稅舊製,庶人每種出九十石糧,我們隻能得到一石。因為征農業稅有九成的損耗,最終官府隻能得到名義稅收的十分之一。
可若是改成糧食交易環節征稅,原本要派出輿人挨家挨戶地去征收杯水車薪的農稅,變成了隻需要派一個輿人蹲在城裡的市場去征收,理想狀態下,百姓一戶若是種出九十石糧,刨去五十石吃掉,還餘下四十石,他們會用這些糧食去城裡交易,按照關賦和市賦,我們可以抽取到兩石的糧食。
原本能征得一石的稅,現在就能翻一倍。此一勝也。
官府得糧翻倍的同時,野人手裡的糧食也沒有白白損耗。《周禮》有雲,距城邑百裡之內為郊,百裡之外為遂。本來要豢養大量的輿人往來於郊遂之地征糧,萬一征不上,輿人還要化身打手對野人進行暴力懲戒,現在這些通通都不需要了。野人自發把糧食輸運到城市的路程,比輿人拉著車在遂外挨家挨戶轉悠的路線要短得多,損耗也少得多,人人口誦:‘百裡不販柴,千裡不販糴’,意思是說,押運千裡的運費幾乎快逼近糧食本身的價值了。改農稅為關賦市賦能夠讓浪費在運輸途中的糧食極大地縮減,而官府也節省下豢養輿人的巨大開支,故而老百姓手裡的糧食也多了,官府的庫存也充盈了。此二勝也。
當然也會有部分野人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得到理想的畝產,這些野人若是自己都吃不飽,肯定不會拿糧食到城裡賣,這樣的話,我們就能輕易地把那些吃不飽的人家篩選出去,變相給他們免稅,不把他們逼到賣兒賣女的境地。此乃不竭澤而漁之仁德。此三勝也。”
輿人道:“變稅製理論上確實可行,但是這需要兩個前提條件。第一,野人要求有半數以上,能夠在實現溫飽的情況下,有餘糧,且每年的餘糧多於四十石,這樣才能確保官府的收入不減。第二個前提條件就是,能夠確保野人在長丘城內交易,而不是其他地方,否則我們抽不到關賦市賦。”
“運糧損耗巨大,百裡之內又沒有其他城池,野人豈會舍近求遠?而且青銅農具、食鹽之類的必須品,隻有城內的國人才有,他們不來城內交易,還能去哪?”公子卬覺得第二點沒什麼可以擔憂的,唯一不確定的就是畝產能否提升到預期的水平。
公子卬問章愷,章愷答道:“太傅,農收之事,既看努力,也看天數。天若不降災於今年,四十畝之增產定有;天若絕我長丘,稅之改否,又何足道哉?雖然有風險,但愷以為太傅盛德巍巍,上天定相眷顧。”
公子卬心中吐槽,少拿封建迷信遊說我,天災和政客的道德水平沒什麼關係,否則拜登、佩羅西執政時期,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農民都該絕收才是。
後世的封丘縣有一百三十萬畝耕地,而今的長丘城僅僅三萬畝,相形見絀啊。聽章愷的可以快速激發開墾熱情,即使到時候畝產沒有預想的那麼高,也一定有所提升,但有財政破產的風險。
公子卬來回踱步,遲遲下不了決定。他是一個過度謹慎的人,不喜歡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