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兒和孫良夫試圖長久架空衛室,以免反攻倒算,因此必須快速榨乾衛室內孥,省得衛侯猶有餘力作倒戈一擊,比如說收買關鍵人物,或者是暗中培養力士。隻有保持衛侯積貧積弱,連飲食起居都得仰人鼻息,才能掌控於股掌之間。
清空內孥的辦法很少,因為忌憚。使用內孥必須於國有利,否則國人議政,卿大夫抵製。菲兒給出的提案是收複國土。
戚邑是衛國的腰膂,帝國的鎖鑰。在衛國諸城中,帝丘的人口最多,戚邑次之。田壟交錯,五穀豐茂。從殷商時代以來,曆經千年的發展,工農在戚邑已發展完備。凡攻城的器械,戚邑無不能造,攻衛所需的糧草,戚邑一城就足以供應。
戚邑不僅物產豐富,還交通便利。這裡生產的絹布,糧秣,漆器,可以順著黃河補給衛國扼守北方的重鎮,五鹿;也可以逆流而上,運抵帝丘,楚丘(衛國的故都之一),還可以取道於邲邑,從黃河改船入濮水,抵達衛國南方邊城,匡邑與訾邑。
太平時節,衛國可以依靠戚邑水運發展商貿,出口到黃河諸國;一旦烽火四起,戚邑就是衛國的大動脈,連接首都與邊境,為之輸送兵馬,輜重,糧秣。手握戚邑的人,不論是攻鄭還是攻晉,都是絕佳的跳板。
於帝丘而言,戚邑是北邊的屏障,黃河自西南向東北而過,藩屏其側。如果狄人、鄭軍或是晉軍從東北方向入侵,衛軍可以以戚邑為中心,據河而守,半渡而擊;可問題是現在戚邑已不在衛國手中,晉軍可以隨時從戚邑發兵,圍打帝丘。戚邑的糧產足以供應千乘之師,隻要晉國喜歡,隨時可以像滅虞國,虢國那樣吞並衛國。
遙想當年,武王伐紂,千裡轉戰,就是先占了戚邑為據點,才敢包打朝歌。
可以說,戚邑之於衛國,如敖倉之於秦國。有戚則衛安,失之則有累卵之危。
晉文公稱霸時,諸侯朝晉,唯獨衛侯作死,自以為有楚成王撐腰,就可以無法無天,竟敢派孔達入侵鄭國,得三城。
晉文公怒,以先且居、胥臣為將,五月圍戚邑,曆時一月拔城,隨後揮師攻匡邑,一戰取之,殲滅衛軍全軍,俘大將孔達。
從此,衛國失去了戚邑與匡邑。
衛國上下。不論哪個等級,都迫切地希望能收複二邑的故土。於卿大夫而言,收取戚邑,可以使戚邑周邊的土地轉危為安,他們可以在那裡築城、複城而不被晉人驅逐。於士人而言,新建城邑可以給該等級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於商人而言,收複戚邑可以恢複國際貿易路線,物流成本因戚邑水運極大壓縮。於工人而言,商貿複興打開了手工業的銷路,戚邑的糧田進一步降低糧價,肉價。於野人……野人就算了,沒人在乎野人的得失。
菲兒希望公子卬以政治掮客的身份說服晉國把城邑歸還給衛國,晉宋聯盟是經曆過時間考驗的,晉國公室對宋國很有好感。
“子瞻哥哥若能說得晉國歸還戚邑,衛國方麵將與你四百釿黃金。若能歸還戚、匡兩邑,則謝以黃金五百釿。子瞻哥哥若答應,立刻奉上兩百釿黃金以為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