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誓師出發,從都城,行至晉國的原邑(今河南濟源)短暫休整。
從原邑至長丘的路線有兩條。先都曾多次作為晉國軍官南下征伐,對晉國東出的地理了如指掌:“從原邑沿著氵樊水南下,然後取黃河水道,輕舟東進,在邲邑下船,走陸路,過踐土,然後再沿著濟水向東抵達長丘城。”
古代打仗,在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尤其是秦始皇廣修馳道以前,糧食和輜重的輸運一向是個麻煩事。如果是沿著陸路行軍,四個士兵中,至少要三個人幫忙搬運甲胄、軍糧,這還是正常行軍的情況,若是連敗之軍,丟掉了牲口和戰車,在缺乏運輸工具的窘境中,壓根就走不快。
若是沿著水路行軍,隻要可以征集船隻,僅僅十來個野人就足以把上百個武士連帶著他們的輜重、裝備一塊兒運走。
儘量走水路,能最大程度上降低運輸損耗,節約時間,保持士卒的體力。當初薑太公伐殷紂,就是走的水路,抵達戚地渡口,威加中原。
先都不愧是霸主之國中,久曆兵事的宿將,製定的路線相當科學,經濟。
可他終歸沒有公子卬謹慎、心細:“晉國是霸主之邦,走這條道路自然是毫無紕漏。但是我們打著援救宋國的旗號,走這條路就會遭到鄭國的阻撓。”
邲邑在今河南鄭州以北,春秋時本自成一國,後被滅國絕嗣,劃為鄭地。此城北靠黃河,南托敖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曆史不變,楚莊王將在此擊敗不可一世的晉軍,成為春秋時代第三個霸主,是為邲之戰。
踐土,亦是鄭地,位於今河南省原陽縣西。
昔日,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此地,是為“踐土會盟”。
從陸路經邲城,到踐土,都是鄭國的中樞要地。“自宋殤公元年以來(公元前719年),鄭宋之間曆經‘東門之戰’、‘入郛之戰’、‘長葛之戰’、‘郜地之戰’、‘防地之戰’、‘戴地之戰’……凡此種種,曆經大戰一十五場,累世結仇。
況且鄭廟之辱,至今猶在,鄭人焉能放卬安然入領土?”
所謂鄭廟之辱,發生在公元前698年。就在前一年,鄭國糾集了魯國、紀國的軍隊,大破宋、齊、衛、南燕四國聯軍,宋國立刻在第二年展開報複,宋、衛、蔡、陳四個諸侯國組成聯軍,攻入鄭國的首都,火燒了鄭國的渠門,攻克了牛首門,在鄭國最富庶的大街上燒殺劫掠,把鄭國的東郊夷為白地,最後跑到鄭國祖宗靈廟裡,拉屎撒尿,到處塗鴉,並拆除了鄭國祖宗靈廟的椽子,搬回宋都商丘,用作城門的門閂,以示羞辱,宋人逢人就說:“你看,鄭國的列祖列宗,隻配給我們宋人當看門狗。”
公子卬建議:“從原邑沿著氵樊水南下,然後取黃河水道,輕舟東進,在南燕國地界下船,然後走陸路,抵達衛國的匡邑,在此地征船,長丘位於濟水、濮水之交,隻要坐船,大軍就可以抵達長丘了。”
先都拜服。計較已定,軍隊揚帆起航,快到達南燕國的時候,派人向當地發出過境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