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通過燕國了?何其之神速!“晉國的行軍司馬出燕境時,喟然長歎。
周製,一裡等於後世的三百四十二米。當初城濮之戰時,晉軍馳援的速度是一日一舍,一舍三十裡,相當於後世的十公裡。同樣的晉軍,在公子卬的率領下,竟然能一日神行十五公裡。
“這不算什麼。”公子卬輕描淡寫。因為他見識過更神速的行軍。在長征途中,紅軍的日常行軍速度最低為一日十七公裡,急行軍時,紅軍每天能奔襲八十到一百公裡;在飛奪瀘定橋等戰役中,紅軍甚至能一日步行一百二十公裡,最誇張的是,他們行走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還能拉著小山炮和重機槍!
與之相比,晉軍的素質差之遠矣。
太史叔和太史季跟著公子卬學了幾十天的兵法,忙不迭跳出來賣弄——年輕人難免好為人師:“太傅教過我們,行軍的速度主要取決於後勤和士氣。
過去,晉文公給他們吃的是麥粒飯加小米粥,喝的是生水,雖然能吃飽,但在行軍途中,士卒難免掉膘。而太傅給士卒吃的是麵食,輔以肉食,喝的是煮沸過的水,麵食有補中養胃、益精強誌之效。且太傅給的夥食分量更多,因此許多士卒在行軍途中不僅沒有日漸消瘦,反而體魄更壯,而且痢疾者更少。”
晉國醫生吃過麵食後,都認為麵食有補中養胃、益精強誌的功效。其實中醫也認為大米有此功效——和麥粒飯相比,後者難嚼難消化,大米和麵食自然是養胃至極;也正是因為好消化,能攝入更多高密度的營養,才能增強免疫機能、體力腦力,因此說有補中、強誌也在情理之中。
“以往行軍,要伐木紮營、埋鍋造飯,要運輸糧秣、鎧甲、箭矢。現在呢?太傅給每個披甲之士配備了二十個民夫輔佐,一應苦力均由燕國雇來的人去代勞,士人隻管軍事行動。士人省心省力,皆仰仗太傅撒錢之功。
除了後勤,還有士氣。下軍士卒均相信此戰必勝,晉兵未嘗一敗,連楚成王都打得,偽君鮑、華禦事等區區宋國反逆自不在話下。聽說公子卬按照人頭計功後,人人都摩拳擦掌,恨不得早點打死反賊,拿到人頭的賞金,仿佛唾手可得,故而士氣如虹。”
先都聽完太史兄弟的話,哈哈大笑。他也是誌在必得。
正午時分,軍隊開進了預定的休息地點,附近的燕國百姓早就準備好了熱食,就等晉國大兵前來享用。管理用兩倍於市價的鏟幣支付給當地的野人,並禮貌致謝,惹得後者連說不敢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