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朱允熞:就學學老朱,讓這些人再次搬起石砸自己腳?(1 / 2)

皇帝勤政就能將國家治理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

勤政並不一定能將國家治理好。

曆史有很多十分勤奮的皇帝,卻將國家治理得一塌糊塗。

在朱允熞看來,老朱現在這種模式,不可能永遠堅持下去。

原因很簡單,誰也不可能一輩子永遠007工作的。

時間久了,任何人的身體都吃不消。

故而,曆史上老朱死後,立即就遭到了反彈。

現在的模式,很快就廢除了。

內閣製度興起,皇帝不僅將票擬的權力下放給內閣,就連批紅,也交給司禮監辦了。

這當然不好。

也是大明東林黨興起了一個重要根源之一。

上呈內閣的奏章基本上內容全部公開化(在朝堂上公開),毫無秘密可言。

任何一個文官上了什麼奏章,頃刻間便會傳遍朝堂。

名義上僅有的一點保密製度,因為奏章要經手很多人,實質上等同於無。

無論是負責票擬的內閣,還是接收奏章的通政司,或者負責批紅司禮監,也從來沒有誰因為泄露奏章內容而受到懲處。

事實上,內閣和通政司,還經常故意將一部分奏章內容提前泄密。

本來應該批閱之後,才能刊登到邸報上的內容(原本可以根據需要不刊登,卻無法阻止泄密),在上奏章的時候,就傳之於朝堂,以造聲勢。

這樣一來,文官們為了博取“直言敢諫”的美名,上的奏章就一個比一個誇張,一個比一個肆無忌憚。

而皇帝批閱這些奏章,反而受到諸多限製。

因為批閱之後的內容,也是全部公開的。

這些文臣看到批閱之後,若是不合其心意,就會駁回來。

然後大家一起上奏章,勸諫皇帝。

對皇帝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

在事實上限製了皇權,也限製了皇帝的施政空間。

明朝後期的皇帝,將票擬的權力下放內閣,批紅的權力下放司禮監,除了實在處理不了如此之多的奏章之外,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果皇帝親批,那就到處都是“錯誤”,到處都能被人挑出“毛病”。

畢竟,這些文官都用“放大鏡”看。

皇帝每天批閱那麼多奏章,雞蛋裡麵總能挑出骨頭來。

但交給內閣,那就是他們自己人,票擬的結果,若他們不滿,也是與內閣鬥,與司禮監鬥。

皇帝可以坐山觀虎鬥,平衡朝堂各方勢力,借以牢牢掌權。

站在掌控權力的角度,這一個辦法不能說不高明。

但這樣做的結果,也必然導致朝堂官員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權力鬥爭上,而無心真正的政事。

明朝後期朝堂上黨派林立,權爭不斷,固然與東林黨有極大的關係。

但也正是這種製度,給了他們發展發育的土壤,才會形成那樣的局麵。

想要改變,就隻能從源頭抓起,不給他們成長的土壤。

後世的製度,當然不同直接用於這個時代。

畢竟,生產力水平不一樣,科技文明不一樣。

製度都是建立在相應的科技工具基礎上的。

儘管如此,很多東西,經過一定的改良和變通之後,就能運用。

治大國若烹小鮮。

後世科技文明的時代,其社會治理,比這個時代的大明又何止複雜一萬倍!

若是最高統治者也像老朱這樣去批閱,親力親為處理所有事情的話,一萬個分身也不夠用的。

但實際情況並沒有。

因為分權治理,各司其政。

最高統治者隻要總攬大權就行了。

當然,也需要一整套複雜的製度來維持。

對此,朱允熞心中已經有了不少想法。

但是,老朱特意廢除丞相製度,不許後世的皇帝再設丞相。

實際上就是告誡他們,不能假手於人,處理朝政。

雖然曆史上,後世的大明皇帝根本不聽這個“祖訓”。

但是,現在老朱還活著,他還隻是儲君。

要說服老朱改變,又談何容易?

而且,滿朝的文官集團,也決不會同意。

畢竟,他是從製度上,從根本上,斬斷文官執政的根。

讓他們隻能老老實實的變成辦事人員,再也不能在朝堂上興風作浪。

文官們怎麼可能同意呢?

若他是皇帝,或許還可以強製推行,但他現在還不是。

老朱本來就不想這樣,再加上滿朝大臣都反對。

那不用想了,肯定是沒戲。

朱允熞思索著,要讓文官們同意,那就隻有一個辦法了。

老朱可以讓這些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也可以有樣學樣,再用一次。

就讓他們來爭,讓他再搬一次石,再砸一次自己的腳。

想到這裡,朱允熞開口。

“本宮今日第一次處理政務,諸多不熟,還須請教朝堂上各位大臣,來人,召諸位大臣覲見。”

皇太孫第一次監國理政,肯定是要谘詢大臣的。

這些大臣也早就在外麵候著了。

不過,他們沒有想到,朱允熞不是一個一個召進去詢問,而是讓他們一起覲見。

“參見太孫殿下。”

官員們魚貫而入,恭敬行禮。

朱允熞坐在上方,寬大的椅子,與他小小的身軀極度不匹配,稚嫩的麵容更增添的這種感覺。

但經曆一連串的事情之後,下方的官員,再也不敢以看一名七歲小孩子的態度輕視他。

太孫殿下的天才之名,早已傳遍天下。

現在還有誰不知道太孫殿下雖然年幼,卻有著過人的智慧呢?

不過,這些文官顯然大多還是不服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