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繼續說:“父皇,你也不想讓天下人對父皇有睚眥必報的誤解吧。”
而且,鄭泰終究是言官,劉辯也不想讓人覺得他睚眥必報。現在罷黜鄭泰,無論是以何種緣由,總免不了因言獲罪的嫌疑,容易阻塞言路。
劉辯又道:“不過稍等些時日罷了!”
靈帝允之,並使張讓派人去鄭泰家鄉取證。
劉辯稍作猶豫,沒有反對。
隨後,靈帝問起劉辯在涼州事上的看法。
劉辯先肯定靈帝的舉措:“父皇當初派出傅燮為漢陽太守,以涼州人治涼州,我認為在現在是非常有必要的舉措。涼州偏僻,不似關東多州相鄰,‘三互法’的籍貫回避對涼州士人影響過大。”
靈帝點了點頭,心中卻有些赧然。他當初外放傅燮為太守,除了因為傅燮說話慷慨激昂,還很好聽之外,最大的原因還是傅燮與宦官的矛盾,靈帝兩邊都不願意處理,隻能眼不見心不煩了。
劉辯又說:“按照傅燮奏書所言,今次的羌亂漢羌合流,對待涼州士人單靠原本的征為縣吏郡吏已然不足。我讀本朝史書,曾見虞詡之策,辟涼州豪傑子弟為掾屬郎官,我認為可以再次施行。此外,若有心向漢室之羌人,知曉經典,亦可在征辟之列。”
簡單來說,以前涼州的本地漢人豪強和關東官員都沒把羌人當人看,但現在由於官方長期對於涼州士人的忽視,涼州三明的結局更是給了本地豪強們警示,本地人心變了。
“以軍隊威懾叛賊,以能臣安撫漢羌百姓,以郎官拉攏地方豪族,這就是我之所想。尚有淺薄之處,還需裨補闕漏,父皇覺得怎麼樣?”
靈帝聽完感慨道:“吾兒用心了!”
張讓在一旁吹捧:“殿下所言哪裡淺薄了,分明是老成謀國之言!臣絕非睜著眼睛亂說的,老臣跟隨陛下多年,也算是見多識廣,卻根本找不出需要查漏補缺的地方。”
劉辯對之一笑:“公謬讚了。”
是否可行,唯有實踐才能論證。
靈帝派出小黃門去宣來盧植,又讓盧植將劉辯所說的征辟之事寫進給傅燮的詔書之中。
郎官這事盧植是知道的,沒有盧植幫忙,劉辯很難知曉虞詡之策。
但征辟羌人卻是劉辯臨時想的,此前倒不是沒有征辟外族為官的先例,但過去漢室對待羌人的封賞最多也就是封個某某羌王。盧植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好處,皇帝都同意,他自然也不會反對。
……
下朝後的何進很是興奮,久違地同何苗說了一路的話。
回到府上,他與匆匆趕來的袁紹感慨道:“本初啊,你是沒看到史侯今日在朝會上陳詞的模樣,依我看啊,距離史侯當太子的時日不遠了!”
袁紹試探著說:“鄭公業畢竟是言官,還是大將軍親自征辟舉薦的……”
“我知道鄭公業受了委屈,但天底下哪有隻準言官說話不許他人反擊的道理?本初啊,你晚些時候去代我安撫一下鄭泰。”
何進說著說著又十分自信地補充道:“以史侯今日的表現,若是來日他通曉宦官的罪孽,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鏟除宦官!我等仍須儘力支持史侯成為太子,這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也正合我與諸君鏟除宦官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