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醫者(1 / 2)

昔日,趙昱為莒縣長,恰逢黃巾之亂,郡縣發兵平叛。

事後,徐州刺史巴祇表趙昱功為第一,當受遷賞,但趙昱性格高潔廉正,看不上巴袛,深以為恥,辭官還家。

曆史上,他後來被陶謙強征為廣陵太守,被笮融所殺。

調查巴袛是否有克扣救災糧食的罪過對於馬日磾來說是個意外。

作為持節三公,他的首要工作還是要保證百姓的遷徙的順利。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雖然劉辯很早就在救災的詔書中言明將水煮沸後飲用可以減少疫病,但早期大水未消,能找出煮飯的木柴就已經很不易了。

也就是如今大水退去,被毀壞的樹木經過多日暴曬,可充作柴火,才有了喝開水的條件。

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根本不願意浪費柴火煮沸水,隻按照過往的經驗行事。

馬日磾來到彭城,第一時間要找的就是良醫,這是臨行前太子對他特意強調的事,荊南路遠,氣候與徐州稍有不同,需謹防水土不服。

過去,他曾聽盧植提起,太子每有言,幾無不中。

他對此很是重視。

昔日明帝十二歲時,能一眼識破地方上“度田”時的貓膩,知道什麼叫“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

今之太子年十三,智計不下前人。

馬日磾與盧植等人幾乎毫不猶豫地將對國家的希望寄托在太子之上。

馬日磾是馬融之族孫,扶風人,詩書傳家,很有自我修養。不會因為時人以醫術為方技,而以醫者為賤業。

他來到受災最嚴重的彭城國,便聽聞此地有一名醫帶著弟子藥童四處給人治病,便在本地官吏的引導下,尋了過去。

若其有真材實料,當能為他所用,有益於百姓。

路上,他向彭城國相薛禮問起此名醫的來曆,薛禮答曰:“華佗乃沛國譙縣人。”

又談起前些日子的一樁事——

有兩個小吏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但華佗開出了完全不同的藥方。

有人問起,華佗便回答說,二人看似病症相同,實則一人外實,一人內實,故治之宜殊。

這兩個小吏分彆服藥,第二日病便好了。

馬日磾聽罷,感歎道:“這正是我要找的人啊!”

待其見了華佗,稍加考教,便有意將華佗征辟為屬官,負責遷徙百姓時的疾病預防和治理。

華佗拒絕了征辟,卻表示願意一路隨行。

馬日磾乃命左右以士待之。

後又至東海國,查徐州刺史巴袛。

巴袛雖有克扣之舉,但其卻並未私吞克扣下的糧食,麵對調查,振振有詞:“吾所為者,皆出自公心,原本可活萬人之糧,如今又能多活一二千人。且彼輩黔首,食不飽,則無力作亂,行盜賊之事。”

朝廷的賑災糧本就是不是奔著讓人吃飽的,巴袛在原本的基礎上又減了一些。

雖餓也不死人,卻也直接達到了讓人吃完飯,啥也乾不了,隻能原地躺著等第二天到來的地步。

馬日磾也不能說巴袛就是錯的。

這次水災因為朝廷處置及時,除了剛開始時因為道路不通,朝廷的力量無法深入,後來隨著周邊各州郡運達的糧食,災情後續並未造成多大破壞。

整個過程在宏觀上極為順利。但在實際執行中,因為地方郡國的權力越來越大,朝廷的掌控力下降,貪腐行為屢禁不止,各地亦不乏結眾為盜賊者。

這也是以名義上主管全國軍事的太尉持節的一大原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