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靈帝來說,在黃巾之亂後,他是有幾分勵精圖治的架勢的。
雖然不多,但是有。
隨著中平六年的到來,劉辯看向靈帝的時候,仿佛能看到他的頭頂有一個倒計時。
就在今年四月了。
劉辯一時之間竟不知是期待還是抗拒這一天的到來。
他甚至產生了一種想法,靈帝的駕崩時間會不會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有所改變。
在年前,劉辯也並非什麼都沒做。
他又稍稍擴充了自己的東宮屬官,陸續征辟了荀彧舉薦的潁川人陳群和鐘繇。
當劉辯問及荀彧荀氏的賢才時,出乎劉辯預料,荀彧首先推薦的並非劉辯所想的荀彧的侄子荀攸,而是荀彧的堂兄荀悅。
不過這些對於現在的劉辯來說不算是重點。
這些人終究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所以劉辯更傾向於順勢而為。
歸根結底,劉辯現在代表著正統。隻要他能穩住朝綱,無論那些人才以何種方式進入官僚係統,便是以“二元君主”來論,他也是其中一個君主啊。
在這些事情之餘,劉辯再次將目光放到了身邊的守備力量。
最貼身的宦官群體其實不必多說。
曆史上靈帝駕崩與何進被宦官反殺這兩個時間點中間相差近四個月,在這四個月的時間,十常侍在麵對何進時實際上是一退再退的。
不僅放棄了掌握兵權想要誅殺何進的蹇碩,放任何進派郎官入守位於皇宮宮中區域的宦官廬,麵對何進“儘誅諸常侍以下”的要求他們的選擇是求助於何太後。
但當十常侍發現何進打算不顧何太後的反對依舊要誅殺他們時,他們在實際上已經退無可退。
最終,十常侍在等死和拚死一搏之間選擇了後者。
在殺死何進之後,十常侍試圖效仿他們的前輩曹節和王甫,帶著年幼的皇帝去尚書台發布命令。但與上次曹節王甫取得了靈帝的信任不同,這一次,他們沒有得到皇帝和太後的支持。
局勢在這時就已經失控了。
對於劉辯來說,隻要不讓整個宦官團體感受到生存危機,那麼他不用擔心被挾持出宮的事重演。
宦官之外則是宿衛地點位於禁中東宮的羽林郎。
羽林中郎將桓典出身沛國桓氏,以《尚書》傳家,曾在潁川教授尚書,有門徒數百人。
這其中包含了親傳的弟子和更偏向於掛名的門生,但不論是弟子還是門生,以此時的社會價值觀,他們與桓典的關係都等同於父子。當這種關係與察舉選官聯係起來,閥閱便由此誕生了。
桓典的此項行為還不足以讓劉辯心生忌憚,因為其他人也是這麼做的,但直到劉辯了解到桓典曾被時任司徒的袁隗舉薦為侍禦史……
劉辯也隻能感慨一句不愧是袁氏。
得虧是當初舉桓典為孝廉的不是袁隗,桓典至多親善袁隗卻不至於將其視作舉主為其效命。而且以沛國桓氏的地位不至於淪為汝南袁氏的附庸,不然劉辯真得考慮桓典的忠誠度問題了。
宦官與羽林郎之外則是守備宮城宮門的衛尉所屬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