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衛士僅僅隻在明麵上歸屬於衛尉,不聽衛尉調遣。又因為宦官在宮中的地位,這些衛士往往以宦官為主,聽從宦官的命令。
這是需要劉辯以後解決的問題。
雖然他現在很想將南宮衛士令、宮門司馬等換成自己人,但他必須考慮到靈帝還健在呢。
而在宮城宮門之外,則是虎賁營和羽林左右騎,有朱儁在,這也可令人放心。
換句話說,等到劉辯繼位後,他可以很快地針對性安插足以信任之人掌控身邊的軍事力量。
以現在的格局,即便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前在雒陽舉事,隻要皇宮的防禦力量還在,劉辯便可以在宦官的支持下快速抵達尚書台,發布自己的命令。
……
一月春,幽州大雪成災,待到大雪消融,鮮卑入寇幽州。
同樣受到大雪影響的烏桓人在丘力居的的帶領下派遣使者聯係劉虞,希望帶著塞外烏桓和原本的塞內烏桓再度內附。
公孫瓚曾立誓掃滅烏桓,他心知劉虞一定會接納烏桓人。烏桓使者從遼西至薊縣需經過右北平,他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
烏桓得知此事後,便派使者穿越鮮卑人的地盤繞道到劉虞處。
劉虞在獲悉此事後,雖抓不到公孫瓚行暗殺之事的證據,可仍上書言明此事,彈劾公孫瓚。
劉虞認為如果拒絕丘力居所率烏桓人的內附請求,到時候非但不能借助烏桓人抵禦鮮卑,烏桓人勢必會和鮮卑人合流,為禍更重。
劉虞的看法很有道理,也很符合以夷製夷的傳統。
生活在鮮卑和大漢夾縫之中的烏桓也很有當狗的覺悟。
雖然這隻狗偶爾也會噬主,但隻要喂好了也能放出去咬人。
劉虞很得靈帝信任,他並未在平定二張之亂後上交右將軍印綬,而是因為鮮卑人的存在得以保留,繼續統掌幽州軍事。
劉辯雖不同意廢史立牧,但也不得不承認,雖然刺史的權力一直在擴大,但終究還是六百石,且刺史府的人員配置也比不過太守府。
在某些情況下確實需要有這麼一個能夠統籌一州之力的職位,刺史還差了那麼一點味道。
劉辯的確沒想到劉虞和公孫瓚的矛盾會這麼早的爆發,二人雖各有蘿卜和大棒,但終究不能互相配合。
不過早點爆發出來也是好事,至少比埋雷埋到兵戎相見強。
雖然劉虞名聲很好,很得皇帝信任,但終究不能隻聽他一麵之詞,需要派使者去幽州調查。且幽州正在麵對鮮卑入寇,不宜臨陣撤換公孫瓚。
這一來一回,沒兩個月是出不了結果的。
不過劉辯已經在考慮將公孫瓚調到哪裡了,雖無證據,但劉辯知道公孫瓚暗殺之舉無疑是真的。
儘管公孫瓚作為右北平太守具備很大的軍政權力,可此舉所傳遞出的將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信息不由地劉辯不警惕。
降不降職先不說,公孫瓚已經不適合留在幽州了。
而劉虞也需要一個有統兵之能的人相助。
目前劉辯的傾向是並州刺史丁原與公孫瓚交換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