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著靈帝飛快地離開了現場,劉辯登時有些茫然,他也有事情想找靈帝幫忙啊。
對於劉辯來說,關羽的案件拿下了不少雒陽周邊的鄉裡官吏,這些人的缺全都需要補。
按照漢家製度,百石以下的鬥食小吏和佐史必須選用本地人,一百石及以下的官吏郡縣長吏可以直接任命。
典型的如郡中的功曹,明明職權很大,但依舊是一百石。
但隨著時代發展,郡國長吏一方麵侵吞縣長吏的職權,一方麵將能直接任命更高級彆的郡縣屬官,乃至於縣令縣長。
現在,劉辯就想先拿回這些放出去的權力。
嚴格來說,郡縣長吏任命百石以上的官員是不符合律法的。
祖宗之法怎麼能違背呢!
一百石以上的算是收回的有理有據,但哪怕是雒陽,作為京都的縣,其官吏的主力依舊是百石及以下。
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祖宗之法也幫不了他。
在關羽之前是一幫蟲豸治理鄉裡,把蟲豸打掉之後又換掉幫蟲豸上來?
那關羽和他豈不是白乾了嗎!
劉辯不想白乾,如果可以,他也想竄托靈帝效仿一下朱元璋,來個剝皮楦草,不服就殺上一批。
可他也明白,如今能當官的人就那麼多,殺完,就真沒了。
所以,劉辯決定朝裡麵摻點沙子。
朝廷插手地方小吏事務,這種違背祖宗的決定,劉辯必須要獲得靈帝的支持。
他自己的分量還是輕了些。
鄉中有有秩、三老、遊徼三個百石,鄉小者,有秩轉為嗇夫。百石之下,也有如輔收賦稅的鄉佐這樣的小吏,還有亭長裡魁。
官吏之間的界線在此時並不明顯,像郡守縣令直接就被稱為長吏,也不乏從小吏一步步做到丞相的人。
他將目光放到了目前在雒陽跳的最歡的太學生群體上。
太學生的構成大致有三種,一是太常及太學的博士等選出年滿十八的相貌端莊的才俊,二是郡國舉薦,三是六百石及以上官員之子。
一百石的鄉官和鬥食小吏對於家世很高,到太學隻為增長名聲的人來說的確比較低了,他們的家世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機會,更高的起點。
此外,朝廷每隔兩年就會對太學生進行考試,經過太學的經學考試能直接擔任郎官,一般可分次第取數十人,某些情況還會加取一兩百人。
桓帝時,太學生達到了驚人的三萬餘人。如今即便太學遠不如當初昌盛,又有同樣有晉身渠道的鴻都門學與之競爭,但隨著鄭玄的到來,太學的人數再次破了兩萬。
有此基數,兩年一次考試難度還要高過百裡挑一。
劉辯覺得,這麼多人裡,總歸是存在一些沒有門路的寒門子弟。如果還有一腔熱血的閥閱豪族之人願意主動前往,那就再好不過了。
不是都在批判鄉官裡吏不乾人事嗎?
你行你上啊!
下鄉去吧!
不會都是嘴強王者吧?
劉辯目前的方案有兩種,一種是讓有誌向的太學生加入到鄉官裡吏的體係之中,百石或百石之下。
另一種是太學生體驗基層小吏生活。
以劉辯所見,雖然他更希望是前一種,但後一種更有可行性。
反正現在朝廷對於太學裡的太學生也隻是提供住宿,吃穿出行啥的都是自費。
而能來雒陽當太學生的,即便家境不好,也大都有人資助。
如果真有罕見的勤工儉學者,劉辯不介意由東宮出資資助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