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印象裡,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
【精神飽滿卻麵黃肌瘦,充滿乾勁卻總吃不飽?】
【事實上大多數人的生活確實如此?】
【1949年建國之初,我國的糧食產量為1.13億噸,人均209公斤】
【而一般情況下國際認為的糧食安全標準線是多少呢?400公斤,差了將近一倍】
【如此可以想象我國缺糧程度,人民生活的艱難程度】
【即使到1956年,我國的糧食產量也不過1.92億噸,人均占有量306公斤,依舊達不到國際安全線】
洪武年間,金陵城。
朱元璋看著天幕好像失去了色彩,天幕所看到的影像估計就是後世所在的年代,再往前五六十年左右的世界。
而這講的怕是後世建國後的一段往事。
從天幕中可以看到,裡麵的場景基本都是在農村,要麼是收割小麥,要麼是鋪路或者挖礦等。
裡麵的人較之後世,實在是非常的瘦,雖然影像是黑白的,卻可以到其精神麵貌要飽滿得多,其熱情在天幕外都能感受得到,這種洋溢著的熱情和質樸在如今應天府下轄各縣的農民身上依然可以看到。
不過相對而言,天幕中的那個年代,似乎有一股蓬勃的生機。
朱元璋無暇顧及為什麼後世之人的精神變化,依然仔細地觀察著。
從一幕幕劃過的生活場景來看,那時農村的生活和如今比,幾乎相差無幾。
是什麼讓他們後來變化如此之大呢?
朱元璋無從得知,這個答案天幕從未說過,不過他更在意的是:大明在天幕的幫助下,是否能複刻這個奇跡呢?
和興茶食店,一眾食客都寂然無聲,原來他們五六十年前和我們也差不多。
如果去掉那一些機械和汽車,還有隨處一行行的文字,那幾乎是翻版的鄉下場景。
那拿著連枷脫穀和如今也是相差無幾的,還有一堆人在曬稻穀收稻穀等。
還有那一些隨處可見的文字:
“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建設!”
“鼓足乾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保證農業生產需要”
【這種情況下人們在吃食上自然沒法挑剔,向來是有啥吃啥】
【糙米、高粱、番薯等就是人們的一日三餐,即便如此糧食依舊不夠吃,為了增加飽腹感,稀飯野菜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饅頭米飯什麼的,堪稱老百姓最大的盼望,而那時的稀飯跟現在也不一樣,基本都是粗糙的雜糧】
【要是誰家吃了頓大米小米做的稀飯,那不得了啊】
【那時候供應限量、調料不足的情況下,野菜口感跟現在也沒法比】
【清水一燙,撒點鹽拌拌就差不多了,估計有人想,野菜燙一下,撒點鹽吃起來也不錯的】
【對,一頓兩頓是不錯,但要是天天吃年年吃呢,彆說覺得不錯了,隻怕看見野菜都要吐了】
【然而在那個年代,有野菜吃也不錯了,畢竟好吞咽好消化】
【最折磨人的還是那些粗糧,窩窩頭聽說過吧,但你知道當時人們是用什麼做的嗎】
【碾碎的玉米棒子芯,這種東西彆說口感了,吞咽都艱難,而且還極難消化】
【至於肉蛋點心一類,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時候,買點也就差不多了】
【而且這些東西很難買,要糧要票不說,還得看供應,人民生活艱難之苦是什麼造成的呢,缺糧、糧食產量極低】
【那麼問題來了,五六十年代的糧食產量為何會那麼低】
貞觀年間,長安城。
李世民聽著天幕的描述,這些在他們眼中‘艱苦’的過往,其實已是不可多得的和平時期,苦是苦了點,但也不是不可忍受。
雖說距離盛世還有些差距,但也相差無幾了。
而且其提到的艱苦、糧食不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人口太多了,如果人口少一半的話,那情況可能會好很多很多。
說到糧食產量低,如今的大唐也沒好到哪裡去,同樣是差不多的耕種田地,後世人口比大業年間還多了二十倍,比如今更是.
按後世的說法,紅薯可以應急用,但做不了主食,土豆倒是不知道具體情況。
難道除了高產作物和化肥,還有其他增產的方法嗎?
五六十年代的經驗總結,或許對如今的大唐來說,也是良方呢。
【這是多方麵因素造成的,首先就是種子問題,眾所周知,想要糧食產量高必須選擇好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