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育種問題是重中之重,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育種概念】
【幾千年下來育種更是成了每代人都在做的事,不過由於信息流通速度製度等方麵的問題,育種工作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
【如小麥這種常規作物,在建國初的畝產量你敢想象有多少嗎?150斤至200斤】
【而如今呢,哪怕是極貧瘠的地方,每畝也能收獲500斤,土地肥沃的地方甚至有1300斤,如此大的產量差距,育種起到了極大作用】
【要知道如今我國農民使用的小麥種子,都是從良種公司購買的,經過無數次選育,在產量穩定性抗倒伏抗病毒等方麵,有很大優勢】
【而五六十年代呢,糧種再怎麼好產量也不如現在,想培養出高產的種子,必須得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育種,而這需要的時間絕不是一年兩年】
“短短幾十年,小麥增產4-5倍,這真的是人力能做到的嗎?”有武將喃喃自語,說出了其他人的心思。
從古至今,農業的進步、糧食的增產都是極為緩慢的,且是民間自發演化改進的。
無論是耕種技術也好,或者是耕種工具也罷,那都是在一小片地區內發展,需要極長的時間才能推向全國。
“想不到種子對收成的影響竟如此之大!”有人感慨著,他當然不是不知道優良的種子產量更高,隻是沒想到會高到這種程度罷了。
短短幾十年增產4-5倍,其種子必然是不斷選育改進的,否則有如此高產的種子早被發現了。
而這一切都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對於農民來說,即使是豐年家裡餘糧也不多,未知的品種代表著風險,這也是育種難以進行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看著大發感慨的文武官,突然間意識到,無論何朝何代,似乎真的沒有人低頭看過那幫在泥濘田地裡覓食的百姓。
更彆提育種這種費時費力的大事了。
而事實正是如天幕所言,各地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暢,也許一山之隔小麥水稻因品種不同,那產量也會是天差地彆。
這又是一個糧食增產的全新方向,這個新的方向是指以朝廷的名義總攬全局,在全國範圍內選擇和培育優良的品種。
如果真能辦成,那同樣的耕地,以全國為一個總體,糧食產量將會大增。
這是一個大工程,幾乎是以十年為單位的偉大事業。
李世民內心動容,從天幕來看,後世對於這種大工程的投入是極大的,像育種、黃河治理、涉及地域極廣卻隻提到一次的三北防護林。
這種工程解決的問題又是和民生息息相關的,這些事都給了他不少的靈感。
【如袁隆平院士幾十年精力都用在育種上,才終於培養出雜交水稻,可想而知育種工作有多難了】
【然而再是困難育種工作也得做,畢竟沒有好糧種,糧食產量就上不來,這關係到百姓的溫飽問題】
【為了選育良種,解放初期我國農業部還展開了群眾選種運動,發動全國老百姓一起選種】
【雖說聲勢浩大了些,但群眾選種成果也斐然,到1959年我國2444個優良品種,有2/3都是各地農民選出來的,推廣麵積更是高達18億畝】
【正是有這樣的育種基礎,我國糧食產量在60年代中期,才能突破2億噸大關】
【當然除了種子外,灌溉和化肥也是影響糧食產量的兩大因素,灌溉自不必說,這個需要國家層麵進行極大的投入水利設施建設,而我國對於水利設施的建設也是沒停過】
【化肥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老話說得好,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肥料不足的話莊稼自然長不好,所以現在農民種地基本都不會吝嗇在化肥上的投入】
【但那個年代呢,就是拿著錢伱也買不到化肥,全國上下都缺】
【此外人口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建國之初我國人口就超過5億】
【即使是到現在,想養活這麼多的人口也是非常不易的,更何況物資極度匱乏的五六十年代】
洪武年間,金陵城。
武英殿前靜悄悄的,一眾文武官員也是知道輕重的,像涉及到民生大事那可是萬萬馬虎不得的,畢竟不為烏紗帽也得為自個的腦袋著想。
朱元璋若有所思,從天幕得知,這育種也是橫跨幾十年的大工程,即使是到後世也依然進行著。
其實仔細琢磨一下就知道,這事情還真就非朝廷不可。
對於升鬥小民來說,要他們去選育和改良品種,那真是太為難他們了。
對於家業稍大一些的地方大族來說,這事也是吃力不討好,畢竟人力物力投入太大,耗時又久,還不一定見效.
怪不得後世是舉國之力去辦此事,這倒是很好的一個思路。
以行省-府-縣一級級落實下去選種,執行得好的話,於民未有騷擾又得此實惠,確實是個好的辦法。
朱元璋粗略地想了一遍,又將目光投向評論區,那是交叉驗證的地方。
《因為工業化程度沒上去,機械,化肥,良種沒發展。前輩一代人吃了幾代人苦,戰天鬥地抓生產,搞科研突破,斡旋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封鎖,才有了今天的發展》
《化肥跟不上產量太低成本高,70年代與美國破冰買了歐洲13座最先進化肥廠解決糧食危機》
《其實70年代以後,糧食供應已經好很多了,最主要是化肥,良種和水利工程的功勞,但是那時候中國窮,好一點的東西都出口換外彙了,所以大家日子過的還是緊巴巴,而養豬是需要糧食的,隻有等到以後有錢了,大量進口轉基因玉米,大規模養豬養雞才能做到》
《沒吃飽隻會有一個煩惱,吃飽了就會有無數個煩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