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這些學問講究各種刨根追底,雖然說有時候很反常,但理解之後還是比較易懂的。
換句話說,後世根本沒有那種晦澀難懂需要去“悟”的學問,一切因果關係都是分明,隻要花點時間基本都能搞懂。
而就是這些學問,從初高中就開始學,後麵還有大學,那一整個分支的學問到底得多厚啊.
想到此,就算是自認為勤奮好學的朱元璋都不由得頭皮發麻。
怪不得評論區時不時看見:勸人學醫,天打.
朱標也在思考,這細菌和病毒應該是要納入生物這一分支的。
電呢?元素周期表呢?又該劃入哪些學科?
不止是武英殿前,金陵城各處也在議論紛紛,畢竟這是第一次係統地見識所謂的科學體係。
【第一:科學思考就是保持開放性思維,勇於觀察探索,不迷信權威,有邏輯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可以按照以下步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如此往複。】
【第二: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是自然科學之基礎,其實非常簡單,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需要定義的就是十進製的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10;】
【第二是正數負數和0的概念;】
【第三加減乘除的使用】
貞觀年間,長安城。
房玄齡等人微微側目,他們都是識貨的,對於天幕中提及的“觀察、發現、假設、驗證”等這套流程是相當讚同的。
這套方法頗有些剝絲抽繭的味道在裡麵,這也是後世各種學問能言之鑿鑿的根本。
不過想保持科學思考真的絕非易事,就好比物體下落實驗,這其中是權威思想和常識相吻合後形成的牢籠,想打破這種思維牢籠是很難很難的。
“數學,就是算術吧?這怎麼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有人不解道。
李世民也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大唐科舉雖然又明算一科,但也沒有後世這麼誇張的評價啊?
雖然不是很理解,但李世民還是照實地將問題記錄了下來。
【第三項:計量單位,現在計量單位其實基本都是約定俗成的,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將各種單位設計得類似如今的即可】
【比如溫度的定義,0度是冰水混合物,100度是沸水,其中取100個等份就是溫度的劃分】
【可以利用鐘擺效應來定義長度和時間,任何鐘擺,隻要其長度是99.4厘米,無論在你鬆手之前,把擺錘拉到多高的位置,鬆手後擺錘擺一次的時間都是1秒】
【這樣隻要實驗多次,總能確定長度和1秒的時間,也可以參考兩個太陽,正午的時間為24小時來劃分】
【而1千克等於一升水的重量,即邊長10厘米的正方體裝滿水,有了這些基礎,其他的單位基本可以推理出來】
【有了這三個方麵作為基礎,再加上一些基礎的引導和你設立的人才培養製度,慢慢總能走上正軌】
洪武年間,金陵城。
這一段內容朱元璋邊看邊想,所以心中疑惑很多,比如如何確定99.4cm多長?沒有確定出1cm的話,那麼1千克和1升就無從談起。
這還是比較基礎的單位,那未推導出來的單位才是大頭。
這是後世幾百年無數人前赴後繼的事業,隻有真正嘗試去了解和建立科學體係,才知其中艱辛。
而此時方知從天幕習得各種學問是何等的“上天護佑”。
朱元璋來回掃視了一番,一乾武將已經在“神遊天外”和“懷疑自我”中來回切換,可見他們根本沒聽懂。
一眾文臣也沒好到哪裡去,對於如何從基礎單位推導其他單位,根本無從下手。
人才還是少啊。
朱元璋更加覺得人才不夠用,目前科學部並無大才能擔起大任,引領時代。
和興茶食店,此前還興致勃勃要當什麼“科學家”的小男孩頭都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