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由於其過於“傳奇”的經曆,在網絡上有非常高的討論度,網友們形象地給他取了許多外號,像什麼:土木堡戰神、叫門天子、瓦剌留學生、明堡宗等等】
【朱祁鎮出生於宣德二年,才滿百日就被立為太子,宣德十年朱瞻基駕崩,不到十歲的朱祁鎮就繼承大統,雖說皇帝年幼,但當時的大明經過“仁宣之治”十年休養生息,可謂是天下太平,家底豐厚,已有盛世之象】
【彼時朝廷,外有開創“仁宣之治”的三楊內閣(楊士奇、楊榮、楊溥),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六部也人才輩出,內還有謹慎明理的太皇太後張氏坐鎮後宮】
【按理來說應該不會出問題,但架不住正處在青少年叛逆期的朱祁鎮作死,對他來說,這種過於謹慎的朝堂毫無新意,更難實現他幼年時親總六師、天下太平的夢想】
【一個例證就是宣德十年七月,三楊等輔臣建議開經筵講學,小皇帝聽聞要學習,當即表示下次一定,瘋狂推脫搪塞,扭頭就和宦官王振一起去騎射了】
【若要在正統初年的政治格局中,找到一股完全聽命於皇帝的力量,可能就隻剩宦官了,其中典範當屬王振,王振於永樂末年入宮後一直表現得小心謹慎、守規矩,受到此前兩代皇帝任用,命他侍太子講讀】
【據《殊域周谘錄》中所說,王振是山西大同人,永樂末,詔許學官考滿乏功績者,審有子嗣,願自淨身入宮,令入宮中訓女官。換句話說,王老師,還是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讀書人,不過沒考上功名選擇曲線救國罷了】
【就在朱祁鎮即位後八個月,王老師就升任司禮監掌印,內閣和司禮監是明朝兩大最高輔政機構,內閣奏議須經皇帝批紅方能實行,但文書除“禦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司禮監的權利有多大可想而知】
明,金陵城。
從天幕此前透露的消息知,這不肖子孫不僅是大明實實在在的昏君,更是曆朝曆代中昏君中的佼佼者,與徽、欽二帝一樣昏聵無能,是大明的恥辱。
甚至比徽、欽在他的襯托下都顯得英明睿智很多,至少徽、欽二帝沒有為苟活而叫守將開城門。
一上來就聽聞宦官乾政的噩耗,還是掌權甚重,替皇帝批禦奏折,饒是朱元璋早有準備,此時也被氣得不輕。
朱元璋深吸了一大口氣,默默分析了一下,看樣子老四篡位後,成立內閣,權分為二,內閣負責批閱和提出處理指示。
皇帝負責批紅,如此才代表這個奏折處理方案有效,隻不過後麵不肖子孫越來越懶,批紅一事處理都由司禮監代勞。
既然最後的結局都是權歸內閣和司禮監,那咱還辛辛苦苦廢相乾嘛?
分析得出這個結果,朱元璋的臉色黑到了極致,內心怒火更甚。
一乾大臣都沉默不已,聽著天幕的講解,都注意到“內閣”這一說法,內閣是什麼鬼?怎麼就成了最高輔政機構?中書省呢?怎麼連宦官也乾政了?
特彆是宦官乾政,胡惟庸、汪廣洋並六部的人,神色愈發不善。
但看陛下臉色知道其動了真怒,此時不敢議論,隻能默默揣測,難道內閣的成立和洪武四大案有關?
朱標皺眉不語,按原來軌跡來說,正統四年的時候,他估計已經死了四十多年了,但聽聞這些破事,還是有些驚心的。
怎麼短短幾十年,宦官勢力做大至此了?
書吏們瞧了瞧陛下的臉色,一時間不知道該不該將這些“醜聞”記錄下來,然而不等他們有什麼想法,天幕中又曝驚人內幕。
【正統初太皇太後倚重三楊內閣,政令均由內閣所出,司禮監被冷落,王振自然想找機會把權利奪過來,不久後機會來了。】
【正統元年十二月,王振發難,史載:會兵部尚書驥議邊事,五日未奏,振教帝詔驥而責之曰:卿等欺朕年幼耶?】
【遂將兵部尚書王驥和右侍郎鄺埜下獄,遭受皇帝鐵拳的王驥立刻變得乖巧,從此唯朱祁鎮、王振之命是從】
【這件小事讓王振嘗到了甜頭,他於翌年向三楊內閣發起試探,找茬奚落楊士奇,《明史記事本末》載:士奇慍,三日不出,太後問故,榮以實對,太後怒鞭振,仍令至士奇所謝罪,且曰:再爾,必殺無赦】
【其實朱祁鎮繼位那會,張氏以王振“侍皇帝起居多不律”為由要砍了王振,不過因為朱祁鎮和五位顧命大臣求情才放其一條生路,讓他此後不可乾預國事】
【正統三年七月王振卷土重來,他接連找茬,把禮部尚書胡瀠、戶部尚書劉中敷、侍郎吳璽、刑部尚書魏源、侍郎何文淵等下獄,自此諸臣為了自保不得不選擇隱忍和沉默】
【王振更是先後羅織證據,參奏楊榮不廉,楊士奇縱子行凶,在他的屢屢敲打下,三楊逐漸勢微】
【正統六年九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成,英宗在皇宮大擺筵宴,因不見王振,派人去請,王振讓人回複說:周公輔成王,我獨不可一坐耶?然後英宗讓人開東華中門,親率百官迎接王振。】
【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後張氏崩,王振更加肆無忌憚,把朱元璋立在宮門的“禁內臣預政”鐵碑砸了個稀巴爛,要是他爹朱瞻基、他曾祖父朱棣、他祖宗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能被氣死】
【三楊中楊榮於五年已故去,楊士奇都八十歲了,英國公張輔不預國事,楊溥年老勢孤,王振大權在握,其餘官員對王振:無大小皆望風拜跪,舉朝以父翁稱】
奉天殿前,文武百官皆是嘩然,群情洶洶,一個個聽聞這些閹人竟然如此對付六部尚書及侍郎,皆是感覺受到了侮辱。
特彆是那句“舉朝以父翁稱”更是讓人惱火,而且此時這狗東西恐怕還未出生,想參他都參不了,無疑又讓眾人恨得牙癢癢。
“真是豈有此理,閹賊安敢自比周公?”
“簡直就是有辱斯文!”禮部官員罵得最為賣力,特彆是王振的身份,更是讓人膈應,天幕中一句“讀書人”更是讓人破防。
科學部中大部分人都是從國子監中選充進來的,為太皇太後張氏一開始沒有殺掉王振而懊惱不已,如此閹黨一朝得勢,為禍不淺。
所有人都知道,如此人物一朝得此權柄,若是真如張居正之輩,有些本事那還算國之幸事,怕就怕一些庸才愚蠢而不自知。
就好比大明朝廷和子民是桌子下稚子,桌子上有一盛滿燒開的茶壺搖搖欲墜。
痛苦的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壺開水會掉下來,不然就不會有“叫門天子、瓦剌留學生”這些外號了。
【武德充沛的朱祁鎮,在正統年間對外防守反擊戰確實贏了幾次,同時也讓朱祁鎮和王振覺得自己行了】
【他們很快把目光瞄向南方麓川,這是位於雲南西部的土司政權,長期受大明招撫、羈靡】
【正統三年土司首領思任法侵犯南疆,朱祁鎮不顧三楊內閣的勸阻,堅持出兵討伐,出兵就出兵吧,這本來是一次就成功的戰役,但好大喜功的朱祁鎮和王振,偏偏驅使明軍九年間三征麓川】
【光看結果思任法和他兒子孫子都被打得死的死逃的逃,王驥也在南疆立碑畫界,很是霸氣,但前前後後發兵50萬,轉餉半天下.勞師費財,明軍士兵死亡大半,軍資爵賞,不可勝計】
【一個直接結果是正統十二年起,浙閩贛等地先後發生農民起義,表明當初海晏河清的穩定局麵已開始動蕩】
【年方二十的青年皇帝,對戰爭的沉重代價熟視無睹,他正摩拳擦掌憋著蒙古人來一波大的,當年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草原,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等部,其中韃靼和兀良哈都已經被擊敗過了】
【這裡說一下瓦剌部落,在正統初年的時候,瓦剌落的首領脫歡就已經侵吞韃靼、兀良哈兩部的諸多領地,它的勢力範圍向西延伸至新疆、甘肅、青海,東至遼東地區,早就變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然後就是也先鑽了朝貢體係空子,虛報人數以獲取大明的賞賜,到了正統十四年,這事讓王振知道了,不僅沒按也先報的人數給賞賜,反而砍了瓦剌戰馬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