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亂糟糟的朝堂上頃刻之間安靜下來,哪怕是反應最愚鈍的臣子,這會兒也明白,皇帝這一問,與其說是問大家對於晁氏該不該交給紀太後帶去後宮審問,還不如說,是在問,有多少人,站在天子這邊?
早在淳嘉尚未親政時候就支持他的保皇派自不必說,眼下隻有更加堅定的支持他的。
為難的是中立派,乃至於紀氏陣營一些不甚堅定的人。
畢竟,淳嘉正年富力強不說,親政這經年以來,也展示了他的謹慎、沉穩以及機敏,再加上此番圍繞前朝後宮的爭鬥,料敵機先,後發製人,無一不坐實了他的明君之姿——如果說去歲這份評價還是天子自己處心積慮給經營出來的,但如今,尤其是經過了今日這一場廟堂大戲,他已經可以被問心無愧的認為,具備振興國朝的能力。
特彆是從孝宗一朝過來的臣子們,感觸格外深刻。
當年,孝宗皇帝承位的年紀,跟淳嘉如今也是差不多。相比之下,淳嘉是偏遠分支的庶子,儘管受到嫡母不遺餘力的栽培,可跟身為神宗與太皇太後正宮嫡出子的孝宗,所得到的教誨與耳濡目染,不啻是天壤之彆。
尤其孝宗可是有著公認英明的父皇,神宗皇帝的言傳身教。
還有著諸多老臣的傾力支持。
最重要的是孝宗是以元配嫡長子的身份入主東宮,而後承位,真正正子嫡孫,名份大義無懈可擊。
就是這樣,被紀氏壓的喘不過氣來,連個兒子都沒留下就英年早逝了。
是孝宗不夠強嗎?
神宗膝下就倆兒子,於情於理於私也沒想過立攝政王這個庶子,自然是傾舉國之力來教養孝宗成為一個合格的國君。
而孝宗皇帝公認的天資聰慧敏而好學……也許這份評價多少是看在他尊貴的身份上有著抬舉。但從這位先帝留下的手稿與種種舉措來看,他天資比常人終歸要強上一籌的。
論品行,孝宗既不貪戀美色,也沒有什麼特彆的嗜好,勤勤懇懇,帶頭節儉,以輕徭役、減賦稅,藏富於民;論心胸,他駕崩前心心念念要立皇太弟,全不顧自己身後無子,隻為攝政王年長,不似稚子易於操控……也真的挑不出什麼毛病。
卻落得那樣的結局,隻能說紀氏太強了。
否則,孝宗為何最終也沒能傳位攝政王,而是遠在扶陽郡的公襄霽,接了從天而落的餡餅?
有著大義名分的孝宗,挾定北軍之勢還得到孝宗臨終傾力栽培的攝政王,以及身為士林領袖的崔琬、執掌禁軍的鄭具……這些都是國朝耳熟能詳的重臣,可在淳嘉親政之前,他們皆在紀氏麵前,如臨大敵。
然而淳嘉從撕下偽裝親政起,迄今對上紀氏,似乎沒有真正的敗過?
如此比照孝宗,高下立判。
甚至很難不叫人想起來,孝宗之父,神宗皇帝陛下。
那位的登基,可不似孝宗那麼輕而易舉、理所當然,乃是踩著諸多兄弟子侄的屍骸上位的——他上位之後也沒含糊,將曾經的對手合家都送下去陪先帝了。不然,神宗孝宗雖然子
嗣稀少,神宗之父可是有著足足二十多個皇子、上百皇孫的。
神宗起初在他父皇的諸子裡並不突出,非嫡非長,生母位份不算高,也不得寵,連帶他也湮滅在諸子裡,不受重視。
總結他的登基,無非是先韜光養晦,坐等幾個或年長或母族強盛或得寵的兄弟鬥到兩敗俱傷,隱藏幕後下陰手,本身則做出一副無心帝位、隻想做個孝順的閒散王爺的態度,深藏身與名。
等到時機成熟,才一鳴驚人,迅速豐滿羽翼。
如此其父儘管還是偏愛其他皇子,不是很情願將帝位交給他,可是大勢之下,卻不得不立其為東宮。
從東宮到帝位,這中間神宗為了保住儲君之位,也是手段頻出……那些腥風血雨史書裡沒有特彆詳細的記載,隻輕描淡寫的幾筆,便是數十年匆匆而過。
但朝堂上此刻站著的諸臣裡,不乏世代簪纓人家出身,祖上就有親曆者,又或者地位到了,自然而然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也就知道了。
……其實明君之姿也還罷了,畢竟明君也分很多種的。
隻是對於那些中立的、原本站在紀氏那邊的臣子們來說,最可怕的莫過於,神宗那樣的明君。
古往今來搞清算的帝王,似他那麼乾脆的、那麼斬草除根的也真沒幾個。
淳嘉的路數實在太像他了……
而且,還有越來越像的意思。
一時間,很多人下意識的去看翼國公。
這位國公是肯定站在皇帝那邊的,他出頭反對了,大家跟著反對,又或者保皇派那群人再跟紀氏撕起來,讓他們不需要表態就蒙混過關,嗯,至少也是爭取一個緩衝,好回到家裡找齊了盟友幕僚,仔細商議,好生斟酌,做出決定,可不比在這會兒被逼著站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