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淳嘉疑心重,而是因為紀太後選擇的自我了斷的方法是自.焚——據說最後找到的可是幾根焦黑的骨頭,那誰知道這是不是紀晟本人?
沒準她借助紀氏在行宮的勢力掩護,找了替身呢?
皇城司的人出發後沒兩天,消息尚未回轉,離得近的宗親陸陸續續的趕到,周王夫婦就在其中。
他輩分高,封國強盛,年紀也不小了,理所當然成為宗親裡打頭的。
入京後,當然是沐浴更衣入宮覲見皇帝。
淳嘉交代了他一番,方讓人領他去慶慈宮給太皇太後請安。
太皇太後跟周王這些宗室是見過兩回的,但當時的氣氛都不是很好:一次是神宗駕崩,他們過來吊唁,順帶參加孝宗登基的典禮;一次就是孝宗駕崩,他們過來吊唁,順帶參加淳嘉登基的……噢不,淳嘉登基他們沒觀禮。
因為孝宗駕崩之後,紀氏跟攝政王圍繞新君人選掐的死去活來,宗親們怕被拖下水,吊唁就麻溜的找借口走了。
等淳嘉被接到帝京踐祚的時候,他們早就回到了各自的封國。
太皇太後以前對這些宗親是很不在意的,因為向來都是這些人看她臉色,她是懶得對他們耗費關注。
倒是周王等人,行禮畢,就感慨:“太皇太後清減了不少,該保重鳳體才是。”
“先帝心狠,哀家也是命苦,當年千辛萬苦生下來孝宗,卻也是個不孝的,他們父子倆早早丟下哀家去了,留哀家一個人在這世上熬日子。”太皇太後頗為淒涼的說道,“若能早點團聚,倒也是件好事。”
“太皇太後何出此言?雖然孝宗為人所害,未能留下親子,但當天天子是您的嗣孫,素來純孝敦厚,其實跟親生的也沒什麼區彆。”周王等人正色說道,“今歲更是給您添了好幾個曾孫輩,您含飴弄孫的日子長著呢。”
太皇太後麵露諷刺,但也沒說什麼反駁的話,隻旁敲側擊周王等人會怎麼對待紀氏?
“如今人還沒到齊的,這麼大的事情總要等人齊了之後再說。”周王他們當然是知道了紀氏已經覆滅的消息,但都不敢告訴太皇太後,遂含糊道,“這事兒終歸不怪您,您彆多想。”
“哀家也想不到紀晟會做出這等事,她這麼作死,就算挫骨揚灰也是活該。”太皇太後難過的說道,“鄴國公他們也是不像話,沒把她教好。隻是紀氏子弟眾多,年輕裡頭的幾個,還是乖巧的。”
她專門提了幾個名字,都是才十來歲甚至才幾歲的紀氏後輩,大部分天資不是特彆好,就是那種讓人覺得“哪怕放了他他也折騰不出什麼花樣來”的類型。
周王等人聽著都有些悲戚,但不敢流露出來,隻訥訥應了,說會儘量幫忙斡旋:“但宗親人多,能不能說服大家也不一定。”
太皇太後沒起疑心,她也知道這次的事情太要命了,就算宗親們本心裡不打算對紀氏趕儘殺絕,為了證明他們對嫡支的在意,為了證明他們對孝宗遭遇的感同身受,他們也很難提出來從輕處罰。
尤其宮外還有個攝政王,這個是對紀氏有殺之而後快的主兒。
宗親們來了帝京,他能不攛掇?
她有點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拉攏這些人,但話又說回來了,早知今日,她當初又怎麼可能讓淳嘉登基呢?
太皇太後說了很多軟和話,態度近乎哀求的送走了一乾人。
隻是周王他們出了宮,就互相提醒著,彆對淳嘉的做法有任何指手畫腳。
這位能將擁立他的紀氏屠戮滿門,對他們這些名義上的宗親也不一定會手軟。
他們千裡迢迢過來隻想摸個魚,可不想把命送在這裡。
不過淳嘉既然專門派人請了他們來,肯定不能讓他們純粹的摸魚,總也要派些用場的。
比如說次日就有個藩王當眾進言淳嘉,說母後皇太後,啊不,是庶人紀晟固然已經畏罪自.儘,但實際上這個事情應該沒完:因為淳嘉登基之後的八年裡,後宮跟孝宗時候是差不多的。
一樣的妃嬪懷孕很多,卻沒有一個生不下來。
所以根基孝宗後宮的經驗,怕是當今皇後也不清白。
為了皇嗣考慮,還是將元後好生徹查一番的好。
雖然淳嘉聞言沉吟片刻,不置可否,洛氏歐陽氏孟氏殷氏這四家卻非常的激動。
他們以為說好的報酬就要入手了!
不必淳嘉私下叮囑,次日四家就開始聯合他們交好的臣子,一起上表要求徹查淳嘉後宮妃嬪所有小產的經過!
尤其是庶人鄭裳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