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簡直就是荒謬!”朝會上頓時一片嘩然,連許多中立派的臣子都加入了反對的行列,“異族之女,怎可為聖天子正室?!”
“夷狄畏威而不懷德,猶如禽獸,遑論賢淑!”
“何況柔昆公主年方十三,尚未及笄,豈有能力打理六宮、教養皇嗣?!”
“老可汗新故,其子初登可汗之位,想必地位尚未穩固。此時許嫁嫡女,必有所求,稍有不慎,便是介入他國紛爭,此事斷斷不可!”
眾臣七嘴八舌大部分人都很快達成了一致的協議,就是立韋紇公主為繼後是不可能的,皇帝一輩子不再立後都不可能。
這不僅僅是他們懷疑柔昆公主沒那個能耐給淳嘉做繼後,也是覺得,人公主配不上他們的皇帝。
反正這門親事他們不同意,不但不同意,有幾個好戰的年輕武將還委婉提出來:你們看我們發現了什麼?一個剛剛繼位要靠嫁女兒來穩固汗位的新可汗,不如我們把他嘿嘿嘿嘿嘿嘿嘿……
當然這種提議也很快被鎮壓下去了,主要是淳嘉現在並不打算打仗。
韋紇在國朝北麵,要對他們用兵,首選就是定北軍,這不是上趕著給定北軍,或者說給攝政王壯大聲勢的機會?
這要是韋紇打進國朝了也還罷了,現在人家沒打進來,淳嘉自己也是地位未穩呢他怎麼肯開戰?
所以輕描淡寫的扯了幾句此舉不義,態度堅定的否決了部分武將想趁火打劫博取功名的打算。
話題於是重新回到了繼後上麵,可能是看到大部分人的反對吧,攝政王於是也不提讓淳嘉立柔昆公主為後的話了,隻堅持要把這位公主送入淳嘉的後宮,因為韋紇新可汗剛剛登基主動示好,要是國朝這邊直接拒絕了,恐怕到時候人家麵子上下不來,反而不利於兩國邦交。
攝政王表示國朝雖然不懼韋紇,但泱泱大國又不是養不起一個妃子,人家上趕著將嫡出女兒送過來伺候天子,強硬拒絕也不合情理不是?咱們可是禮儀之邦!
滿朝文武聽了這話倒是沉吟。
這倒不是他們真的認為自己是禮儀之邦所以要對韋紇有禮有節,而是因為他們心裡都清楚,國朝現在……嗯,不說怕不怕韋紇,反正就是,從皇帝到臣子都沒幾個願意跟韋紇開戰。
畢竟在經曆了神宗時候的興盛後,接著就是孝宗跟紀氏的甥舅之爭,繼而是淳嘉登基隱忍八年裡的權臣攝政,這會兒天子親政不足兩年,叔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指不定哪天又是生死相向……雖然天下還沒糜爛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偌大國朝想也知道,必定隱患重重,亟需調理。
總之,自家一攤子事情都沒整理好呢,實在不適合再添外患了的。
而且後位不可能給一個外族公主,妃位倒是無所謂……像如今的四妃之一雲賢妃,出身不也不怎麼樣?
柔昆公主好歹是位公主,還是嫡出。
我朝聖天子立異族嫡出公主為後那當然是委屈了聖天子,可是異族嫡出公主為我朝聖天子姬妾,這個可以有啊!
這一點以絕大部分人支持、淳嘉也不反對通過了,但是接下來,關於給這位公主
什麼位份,君臣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撕架:攝政王的意思是,後位不能給人家,至少給個貴妃吧?好歹是個公主,而且韋紇主動送過來示好的,衝著邦交也應該抬舉些。
但歐陽燕然為首的一批臣子就站出來反對了,理由是這種番邦公主,論才貌品行哪裡能跟咱們國朝的世家嫡女比?就算為了邦交,也不至於將僅次於皇後的貴妃之位拱手讓出……他們的意思是,給個夫人就差不多了。
畢竟柔昆公主才十三,以後生兒育女了,不得表示表示?
想做四妃可以啊,用心伺候咱們聖天子,臨終前可以封一個,比如說貞熙淑妃那種。
攝政王這邊就說你們這樣太打壓人家了這個不好談的,歐陽燕然則表示咱們聖天子就該有這待遇,韋紇覺得低了可以不嫁公主,反正泱泱大國不缺伺候皇帝的人。
雙方你來我往的爭論了一番,最後都快過飯點了還是沒能談妥,於是跟之前一樣,決定下次再說……
等他們各自回去搜集消息醞釀好了繼續開撕。
淳嘉這兒散了朝,午膳都來不及用,直接帶了歐陽燕然等近臣到禦書房議事。
“陛下,這事兒恐怕有詐。”進門後清了場,讓雁引親自端了些糕點進來墊著些,歐陽燕然就沉聲提醒,“韋紇素來野心勃勃,老可汗的幾個兒子如今正當壯年,更非善茬,怎麼可能主動示弱?還要送上公主!這位柔昆公主,八成麻煩不小。否則攝政王怎會極力促成此事?”
畢竟攝政王最重要的籌碼,就是定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