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呢?”注視著自己的長孫,歐陽燕然很平靜的問,“老夫在陛下跟前還有幾分薄麵,孫媳也有出身謝氏,的確此番都能夠為淑妃求情,好讓她逃出貴妃的算計……但,之後呢?”
長孫愣了愣,說道:“之後……難道貴妃之後還要針對淑妃不成?”
“為什麼不?”歐陽燕然微微歎息道,“咱們當初做什麼要跟貴妃示好,不但讓主宗嫡子迎娶其姊妹,更令福履對其言聽計從,旗幟鮮明的支持她?是因為彼時老夫剛剛還朝。雖然立刻得到陛下的重用……但當時什麼情況你們也該清楚!那時候紀氏尚在,陛下的主要精力都在對付紀氏上麵。等紀氏覆滅之後,誰知道陛下還需要不需要老夫?”
畢竟淳嘉最早能夠親政,除卻翼國公的支持外,秘密聯絡的心腹都是如鄧澄齋、杜嵐穀之類年歲仿佛的青年臣子。
而歐陽燕然呢?
不但年事已長,關鍵他是孝宗時候的老臣,並非淳嘉嫡係。
淳嘉又不是那種天真爛漫的天子,起用他不是因為他對孝宗的忠心耿耿,主要還是他跟紀氏的恩怨,確切來說,是他對紀氏的仇恨,以及他背後的歐陽氏,素與洛氏孟氏殷氏交好,聯手之下,能夠最快速度平息紀氏覆滅後的餘波。
歐陽燕然是神宗時候就出仕的,算起來也是三朝臣子,其中孝宗跟淳嘉一朝都是重臣。
這樣的經曆,哪裡還不清楚為君者的普遍忌諱與習性?
當初淳嘉召他還朝,大動乾戈的委以重任……等紀氏倒台了,立馬甩開他,換其他臣子上位,不是不可能。
尤其淳嘉八年開春時候那一科,是淳嘉真正意義上頭一次親自做主春闈。
那會兒選的都是些什麼人?
名列前茅的,除了對皇帝一向忠心耿耿的雲氏子外,就沒有出身高門大戶的!
狀元王靈來甚至隻是商賈之後!
雖然有當時紀氏還在,天子擔心被紀氏黨羽混入其中,這才揀寒門子弟可著勁兒抬舉的考慮,卻也可見這位天子是有成算的,他不可能放任名門望族發展下去。
歐陽燕然怎麼能夠不擔心,自己會被過河拆橋?
雖然說他也知道,作為倒紀有功的老臣,又是以為孝宗儘忠出名,淳嘉就算不用他了,也不會說拿他怎麼樣,反而會給個虛銜之類的讓他榮養,歐陽氏的門楣,到底還是會恢複許多元氣的。可是品嘗過大權在握的滋味,又在偏僻之地蹉跎多年,將近暮年的時候終於再次回到這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他怎麼能夠甘心解決了紀氏就去養老?
所以才有跟貴妃的私下結盟。
貴妃需要廟堂上重臣的撐腰,而歐陽燕然呢?他需要貴妃幫忙美言,在淳嘉想換掉他的時候,至少通風報信,好讓他做出應對,狙擊對手。
至於說淑妃的處境……那都是次要的。
自從歐陽福履競爭繼後被摘了果子之後,歐陽氏沒了成為後族的指望,歐陽燕然就壓根不考慮依靠自己家女孩子在後宮的恩寵來過日子了。
這不僅僅是歐陽福履進宮之後一直沒能得到皇帝的寵愛,也是因為他心裡清楚,紀氏的教訓血漬未乾,皇帝又是個精明的,淳嘉一朝,甚至未來的太子妃,都不太可能從高門大戶之中選擇了。
就算被選擇了,那估計也是跟如今顧氏一樣,是走上下坡路的望族,無法依靠外戚身份威脅到皇權的那種。
既
然如此,歐陽燕然卻還指望淑妃什麼呢?
淑妃不得皇帝喜歡,那還是件好事,要是淑妃跟貴妃一樣得了皇帝的垂青……看看謝氏罷,淳嘉八年那一榜,謝氏以及姻親江氏,也是有那麼幾個子弟考取了名次的。
甚至還出了一位才貌雙全情深義重的駙馬。
當時謝氏一度聲名鵲起,高門大族都紛紛伸出了聯姻的橄欖枝,誰不覺得這一家子就要崛起?
結果呢?
謝氏這兩年反而沉寂下去,論名聲還不如當年了!
是他們不努力嗎?是貴妃失寵了嗎?歸根到底是皇帝的意思。
因為他寵愛貴妃卻不打算廢嫡立庶,故此他可以縱容貴妃在後宮裡恣意行事,甚至默許貴妃對皇後、慈母皇太後不敬,卻不會讓謝氏在前朝有哪怕一點點青雲直上的可能。
如此,他才能夠放心的寵愛貴妃。
如果淑妃是貴妃,歐陽燕然怕不要被暴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