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章)霍氏銀行(1 / 2)

大漢有活爹 長夜天高 13208 字 2個月前

群臣公侯都急著參觀這院子的各種美妙時,魯王劉光來到了霍海這兒。

“殿下。”霍海:“你這不去和陛下敘舊找我乾嘛?”

霍海也覺得奇怪,這個魯王和自己又不認識,怎麼他來的這麼熟絡乾嘛?

誰敢跟藩王這麼親熱啊?

他又不像中山王,中山王是道德名聲敗壞,出了名的喜歡舞女又喜歡美人,在坊間誰不知道中山王政治方麵的頭腦為零?

中山王可以留在長安,是因為他對皇權沒有任何一丁點威脅。

而魯王就不同了。

現在不是後世朝代,不是以霸主國家秦楚封王為尊的時代。

魯國在目前這個階段,代表著發達,因為它代表了儒家的來源。

同時齊魯又是現在除了長安之外最富裕的地方。

這樣的封國的國君,是很敏感的。

魯王劉光:“嘿嘿,本王當然會和陛下徹夜長談,但是現在大白天的談什麼談,等一會兒咱們談完了我再去找陛下敘舊也不遲。”

說著魯王劉光抓住了霍海的手腕:“我找你,是有一個大買賣要做!”

聽到這話,霍海:“哦?什麼大買賣?”

魯王劉光:“霍海,我知道最近半年長安城商業發展很快,而你就是推手,目前你海聚財富,在長安有很大的生意。”

“但,你想把生意做出長安嗎?”

霍海看了看劉光,這有點意思啊!

“你是說,到魯國做生意?”霍海詢問。

魯王劉光:“到哪兒做生意,是你的自由,這我管不著,你要帶著皇命去魯國做生意,本王更不敢阻攔,我是有更大的生意要和你談。”

霍海重新打量了一下魯王劉光。

一開始以為他是想用國君能給的政策優勢來談生意,沒想到不是。

這麼說來,那肯定是天大的生意。

但是這個時代能有什麼天大的生意?

無論是什麼,有沒有可能成,霍海都高看魯王一眼。

“哦?魯王請講。”

魯王劉光嘿嘿一笑:“你要去魯國做生意,一路上雖然有大河,但是運送錢糧去魯國,損耗也要高達三成,如果去魯國不通水的地方,損耗更高,超過七成。”

“我要來長安做生意,損耗也是高達四成,要到長安周圍的山裡麵做生意,損耗更是高達八成以上,甚至九成。”

“這麼做生意,怎麼會方便呢?”

“不如這樣,你我做一個協定。”

“本王用放在魯國的一千萬大錢,換你放在長安的一千萬大錢,我直接用換來的錢在長安做生意,你直接用換的錢在魯國做生意,豈不美哉?!”

霍海一聽,倒吸涼氣。

本來以為魯王劉光找自己是什麼小生意,沒想到是這麼天大的生意!

這可是錢莊的活兒!或者說是銀行的活兒!

這個劉光腦子的確靈光,比平皋侯劉光超出百倍不止。

居然能讓他想出這主意來。

而且,他自己跑來長安,肯定是一兩個月前就想好了,當時他才得知長安經濟開始大發展,他馬上就看到了全新的商業模式,這說明這個劉光是天生有商業頭腦有金融頭腦啊。

的確,這個時代運輸錢糧,非常的昂貴。

在北宋時期,因為運送錢很不方便,北宋成都府的人就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但是在如今,運送錢不隻是不方便,而且還消耗巨大!

原因有三個,第一是現在的錢含金量沒有北宋的高,第二是運送錢幣的運輸條件包括車船路都沒有北宋好,第三是過路收稅的問題,導致不隻是運輸不方便,而是運輸要消耗極大。

所以,此時的長安,比北宋的成都更需要‘交子’的存在。

而交子是一種互相協定。

魯王劉光想到的就是和霍海協定。

無他,霍海錢多,他想要換多少,霍海都能換的出來。

齊魯那邊能做的生意可太多了,隻要有錢利潤就很大。

如果霍海運輸一千萬大錢過去,隻能到賬五百萬,做的生意規模就要減半。

但是如果答應魯王劉光,那就是全額到賬。

魯王劉光篤定,霍海一定會同意,他現在直接等著錢馬上就可以在長安城做生意了。

他自己也研究了幾門生意,到長安就打聽了,還沒人做,或者沒人做成規模,隻要開始搞,馬上就能賺錢,利潤很大。

所以他有十足的把握。

但這個事兒,霍海還真不好直接答應他。

這種協定,聽起來很好,實際上缺陷巨大。

說句不好聽的,萬一霍海這邊把錢兌給劉光,轉天劉光死了怎麼辦?

如果這一套推行,總是會遇到這種情況的。

如果要辦這個事兒,還不如直接開銀行呢。

而在開銀行之前,有更好的辦法。

霍海:“不如這樣,我借你一千萬大錢,你借我一千萬大錢,你拿我寫的欠條去我府上抬錢,而我去魯國收錢。”

魯王劉光抬頭,愕然:“這!”

魯王不是不敢這麼做,而是他意識到,霍海壓根就不是第一次聽互相換錢這個主意,他甚至都已經想到更好的辦法了!

那既然如此,怎麼沒聽說有人做這個生意啊?

難不成,這裡麵還有我沒想清楚的門道?

魯王劉光思索了起來,不過嘴上已經答應了:“好,馬上就寫,我等著錢下鍋呢。”

霍海:“你可想好了,你本來可以獨霸魯國的煤礦生意,而我拿到錢,馬上就在魯國乾煤礦生意了,甚至陛下占股會非常大。”

封國最重要的就是封閉。

如果劉徹的手探進去過多,封國就名存實亡了。

劉光:“把魯國轉換成在長安的財產,是賺的。”

劉光很聰明,一眼就看到了未來,推恩令之下,封國必然越分越小,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如直接把封國變成錢。

因為,土地不能生出土地,土地隻有那麼多。

但錢能生錢。

與其讓自己的幾個兒子以後分掉土地。

不如給嫡子家中產業,給剩下幾個兒子錢。

他們要是那麼喜歡種地,自己去買地好了。

霍海看了一眼劉光,又高看了劉光一眼。

說實話,土地是超級生產資料,在資本橫行的時候,土地這種資本,就是最頂級的優質資本。

劉光這麼聰明,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

那他竟然願意做這種利益交換,說明他有自知之明,知道魯國的土地他的後代守不住,他自己都守不住。

絕大部分人會被眼前利益蒙蔽,根本看不到危機的靠近,坐在金山上等死。

而有勇氣把金山放棄了去尋找生路的,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霍海:“既然這樣那明天你可以去我府上,我給你拿借條。”

魯王劉光疑惑:“就不能今天?”

霍海:“我的借條太多,手寫哪兒寫得完,我直接印。”

實際上,霍海早就做好了準備要印刷錢幣的油墨了。

準確的說,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八十年前的漢初,油墨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

和西方人一開始用的水性墨水不同,漢初一開始就把水墨油墨一起發明了出來。

這鬆油墨和印刷油墨沒多大區彆,當然了,說的是功能性。

如果說的是價格,那鬆油墨太貴了。

而前段時間,唐四兒他們在提煉焦油時,意外提取了純度不高的焦油,其中輕質焦油中,有一部分就是有雜質的樹脂。

這東西,有毒。

但是,如果是用來做成油墨印錢,那就沒問題了。

之所以不用這種墨來印刷書籍,那是怕以後有人用書本包吃的。

但肯定沒人會用錢包吃的。

因為調配特殊比例油墨來製造不同的油墨效果這種活兒,就算把辦法告訴彆人,彆人也沒原材料,更不可能配出來,所以霍海早就有了印刷錢幣的基礎了。

之所以還沒發布,是因為還用不上。

現在魯王劉光來開這個頭了,那就正好用上了。

這借條可不隻是魯王劉光一家用。

馬上,同關煤礦就開始全麵發行霍氏欠條了。

因為幾萬工人,發了錢之後,要帶回家用或者帶到長安用,其實很不方便。

雖然他們力氣大,但腰上纏著錢,能方便得了嗎?

所以,他們一般不會狂野消費。

因為帶不了太多錢。

可如果在長安給他們發工資,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怎麼確定誰領工資了?

這裡麵可以操作的漏洞太多了,不現實。

而霍氏欠條就是解決方案。

在同關發欠條,發完到長安領錢花。

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除了煤礦,建材廠下的水泥廠磚廠,瓷器廠,還有整個新城工人們之間,全都要這麼乾了。

而且,蹭著發錢,馬上要開始推廣阿拉伯數字了。

其實這一套本來是要七月份之後才開始做的,因為七月份之後棉花開始收獲,到時候就可以製作綿紙來製造真正的紙幣了。

但是霍海想了一下,現在冬天取暖的禦寒材料尚且不夠用,用棉花做紙還太早了。

本來這個時代也沒人能模仿自己的油墨,犯不著用綿紙。

等過幾年發行改版時,也不遲。

至於銀行的其他功能,還要延後。

……

一群公卿王侯參觀完樣板房之後,意猶未儘。

裡麵很多小巧思,直接就能解決很多人的痛點。

這一個點兩個點,看多了之後,就變成全麵的好印象了。

很多人都覺得,新式豪宅,吊打自己現在的府邸了。

自己那府邸怎麼辣麼差勁?

越想越覺得自己住的不行。

功成名就賺了錢,就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這話都不需要霍海去說。

彆人中山王魯王都買了,其他在長安不買新房子的宗室是怎麼回事?是太窮嗎?

哪個開國侯之後現在要是買不起房子,人家不得懷疑你家道中落?

更嚴重的是,你家連新房子都買不起,你資金流是不是有問題啊?如果你資金流有問題的話,我和你做生意得小心啊,萬一把我自己搭進去了呢?

很多衝動派馬上就想要下定,但霍海不接。

“明天開始,我會讓或是商行的總經理商富在這裡等著大家來,研究院也會有專門的人在這兒幫你們按需求設計,現場畫圖紙確定方案,光給錢有什麼用,重要的是服務,是高端定製!”

高端定製?確定方案?現場畫圖?聽起來就有點高檔上檔次。

“好好好,我明天就來。”

本來明天很多人是要當值的,但是,他們畢竟是給劉徹送錢,劉徹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隊伍繼續往北走,還是有很多人討論著買房的問題。

那衝動黨已經要掏錢了,那些等等黨,有的還要等等看,有的為了麵子上掛得住,也放話要訂一套。

一路走過來,霍海都聽著背後的人說話,每一次有人大聲:“我決定了,訂一套!”

霍海笑容就更甚一分。

嘴角都裂到耳朵根了。

一直到聽到大河濤濤的聲音,討論才停下。

雖然已經知道渭河北移了,但親眼看到新渭河,還是讓人震驚的。

霍海看到新渭河,終於舒服了,這是後世渭河該在的位置。

而此時,橋梁穩穩地橫亙在渭河之上。

上麵很多人在通行。

百官也發現了這一點。

監造的人驚呼:“這居然是一條跨河的橋!”

“這可是渭河啊!”

監造的人大部分是官方匠人,屬於官吏,等於後世工部,但又不完全等於,他們主要還是實事兒乾得多,主要負責宮殿修建城市規劃武器鎧甲輜重製作等等。

修橋鋪路對他們來說是業內的事兒。

但就算是他們,也沒想過長達一百多米的大橋!

準確的說是兩座大橋。

一座寬二十多米,是水泥結構的。

另外一座寬十米以上,看得見是石拱橋結構的,但橋麵也用了水泥。

百官也是爭先恐後看熱鬨。

此時不隻是百官,長安城裡很多人都已經從馳道跟過來要看熱鬨了。

天塹變通途,這可是古今未有之盛事!

雖然天塹以前不在這兒……

其他人都上了橋麵去感受,而監造的人,跑到旁邊去觀察橋下的結構。

十座高出水麵很多的人工小島間距一樣,橫在河上。

小島上起的橋墩,撐起了上麵的橋梁。

這橋洞很大,目前最大的航船,也最多隻有這橋墩下五分之一的高度。

很明顯以後運河上也是這種橋,隻是運河比較窄,用不著這麼多橋墩,隻需要兩邊有橋墩就行了。

“提前修好橋墩,等著通水麼?”

有人馬上就想到了:“那本來就通水的河流怎麼辦?”

旁邊的人:“研究院的人早就在研究了,你與其自己想,不如去問問?”

監造的人這才意識到,研究院那邊的技術,早就把監造打的找不著北了,自己如果不去研究院學習,搞不好以後要被淘汰掉。

現在到處工程那麼多,以後研究院很多人出來都有大工程經驗,自己雖然是官員卻沒有這種經驗,要是陛下選人辦大事兒,會選誰?

自己最大的修橋經驗就是在灃河上遊修過一座十米木橋,怎麼和彆人比?????上了橋,很多人放下心來。

在橋上踩著的感覺,和踩在地麵沒有任何區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