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這段時間國內的電影就是蘇聯電影的風格,革命浪漫主義、英雄主義、集體主義觀念。
但從新時期開始,電影美學開始轉向“寫實主義”。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空間和境遇,對個體命運的關注、對現實人生的表述、對普通人真實生活的體現。
新時期開始,國內電影導演開始學習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樸素影像、寫實風格。
比如謝進導演就特彆喜歡《羅馬11時》,足足把這部電影看了幾十遍,掰開了揉碎了來學習。
謝鐵酈道:“接著拍下一組鏡頭,老三給靜秋換藥……”
這是一場哭戲,結果,龔雪又給卡住了,死活哭不出來。
“你得哭啊,你該難過啊!你和老三感情那麼好,又處於熱戀期,一兩年不見他,你不著急嗎?不難過嗎?”
“你想想,老三對你多好啊,給你換燈泡、”
謝鐵酈講了一遍又一遍,可龔雪的表現卻越來越差,隻能一遍又一遍地走戲。
從下午四點演到下午五點半,還不成。
這是棚內搭設出來的內景,是燈光師打的“自然光”,倘若是取實景,天色一暗,那就沒辦法拍攝了。
謝鐵酈都懵了,懷疑自己是不是講解能力有問題,說的不是中國話。
幕後人員以及其他演員都在議論,最後謝鐵酈聲音越來越高。
龔雪這個女主演充滿了壓力。
謝鐵酈跟李文化商量了一下,李文化道:“不行就切換鏡頭,拍個特寫讓她哭一下吧,然後拉遠景,她低著頭,觀眾也看不清楚她沒哭出來,後期剪輯處理一下。”
謝鐵酈想了半天,也隻能這樣了。
重新開始拍攝,可龔雪麵對著鏡頭試了十幾次,可能是因為壓力太大的原因,醞釀了好長時間竟然哭不出來。
謝鐵酈徹底無奈了,好脾氣也沒了,對著龔雪大喊道:“龔雪,拿出點職業素養來,你可是女主角,怎麼一個哭戲還演不出來呢?”
龔雪欲哭無淚,滿臉委屈地望著謝鐵酈,小臉紅紅的。
再演。
龔雪終於哭出來了,李文化拍了一個特寫鏡頭,方便回頭剪輯。
龔雪輕聲道:“導演,這次行了嗎?”
謝鐵酈搖搖頭道:“還不太行。雖然是哭出來了,但哭也是分很多種的,你這個不對勁……”
“我還以為哭出來就行了呢!”龔雪頓時委屈地嘟起小嘴。
謝鐵酈看向林正軍,道:“正軍,你有什麼想法沒有?再指導指導龔雪。”
“哎呦,您這是把我當成救火隊長了?”林正軍無奈道:“我剛剛都是瞎蒙的啊,萬一再說錯了?”
“說錯了,也沒關係,再糾正嘛!”
謝鐵酈笑道:“再說,我相信你還能蒙對一次!”
“行,那我就班門弄斧一下!”
林正軍看向龔雪,笑著問道:“龔雪,你剛剛怎麼突然就哭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