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廠裡還有托兒所和子弟學校,美滴不行不行。
這還是普通工人。
如果更進一步,當上技術員。
工資起步就五百塊,分房子直接上“新加坡”!
就是在山坡上新蓋的樓房,跟電視裡大城市的一模一樣,又大又漂亮。
如此待遇,村民們哪能不羨慕。
羨慕壞了。
但是,想到廠子裡上班的話,工廠是敞開歡迎的,隻要能達到他們的要求,來多少要多少,那時候缺人缺的厲害。
可這要求嘛。
最基礎的就是,普通工人至少職高中專學曆,技術工種更得大學畢業。
一輩子在山窩窩裡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直觀的感受到了,念書真有用。
然後嘛,平安溝的孩子們哭了,被家長們逼著死命的學,念的不好竹筍炒肉都是輕的,那時候真有被打斷腿的娃。
後來。
1994年。
國企改革。
廠子的子弟學校初中和高中,開始對外招生了。<
br>
但是得考試。
平安溝的孩子們有福咯。
小時候的竹筍炒肉有了用武之地。
駱一航的三叔駱翔,就是那年考上的子弟學校,上的初中。
那個時候,工廠子弟學校的教學質量,比村鎮學校強的不止一點半點。
村裡的學校,一個老師帶六個年級,甚至很多都不分課,教語文是他,數學是他,物理還是他,一個學校五六個老師就算多的。
而子弟學校,每個年級,每一門課,都是不同的老師,一個年級就有七八個老師教。
而且老師的素質也不一樣。
村鎮小學教師中專畢業就能當,甚至有些年紀大的,學曆隻到初中。
而子弟學校,一水的師範大學畢業生,最起碼是大專。
連體育老師、音樂老師都是正經的師範畢業。
每年都有老師被市裡請去出中考卷子的。
甚至,子弟學校還有素質教育。
物理課化學課真的做試驗,生物課真的做標本,體育課不光是跑圈,真的教東西,圍棋規則、排球、足球、籃球、武術。音樂課有聲樂、器樂、甚至還有鋼琴課。
懵懵懂懂的鄉下少年,哪見過這個啊。
眼界大開,視野拓展。
跟著就是升學率暴漲,跟上村鎮學校的時候相比。
平安溝的少年們,一屆一屆念下來,有一半上了大學,剩下一半最少也念到了高中。
隻不過。
原本的期望,回工廠上班的沒有幾個。
隨著三線廠的沒落,工人不再是高收入群體,廠子後來都沒了。
駱一航這一屆時候,廠裡的子弟學校已經是最後的回響,他畢業後沒兩年,子弟學校徹底關閉。
學校雖然沒了,但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們,眼界是自己的,知識是自己的,紛紛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十幾年,二十幾年後,當年的平安溝少年,長大、成人、外出闖蕩。
發展的都很不錯。
就如同駱一航的三叔。
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很多都在大城市打拚,落腳、生根、買房、成家,一批一批的老人被接走。
平安溝也就落寞下來。
按照正常的規律。
平安溝這樣的村莊,應該是因三線廠而生,因三線廠而亡。
直到,駱一航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