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龍門石窟到白馬寺用了0.5小時到達目的地。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十二公裡,漢魏洛陽故城西約一公裡,北靠邙山,南望洛水。有“中國第一古刹”、中國佛教“祖庭”“釋源”之稱?,是全球唯一具有中、印、緬、泰四國文化風情佛殿的國際化廟宇。白馬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約兩千年曆史,其修建目的是供養來自西域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及他們所帶來的佛經佛像。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後的第一座寺院,“寺”本是漢朝官署的名稱(如鴻臚寺,太仆寺),但自此以後它就成為了中國佛教廟宇的專稱。白馬寺被稱為中國佛教“釋源”,即中國佛教發源地。
1961年,洛陽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洛陽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第一種說法是印度有位國王想要毀掉佛寺僧院,在將要毀掉一個名叫“招提”的寺廟時,他在夜晚看見有一匹白馬繞著寺塔哀鳴,認為這是神異的景象,於是下令停止毀掉佛寺,將“招提”的名字改為了“白馬”,因為這個典故,中國的第一座寺廟也命名為“白馬”,東漢牟融的《理惑論》和南朝惠皎的《高僧傳》都采用這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是漢明帝派蔡愔、秦景、王遵等人前往印度求佛法,取得真經回國時馱回經書佛像的正是白馬,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便把這座寺取名“白馬”,“寺”則源於“鴻臚寺”等官署機構的“寺”字,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和酈道元的《水經注》都采用這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是“白馬”之名源於“佛祖所乘白馬”。據《佛本行集經》《方廣大莊嚴經》《普曜經》《修行本起經》和《過去現在因果經》等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生時有白馬相伴,後來又稱以純金七寶裝飾的白馬出家,因此白馬成為佛教吉祥物後又作寺名。
第四種說法是從現代語音學角度考察而來的結果。王士元《白馬非馬:一個俗語源的考察》一文中以梵語語音為據,對白馬寺寺名由來做出探討,猜測“白馬”本是梵語中“蓮花”padma一詞的音譯,第二個音節ma在梵漢對音中可與“馬”對應,並且漢字“馬”的讀音兩千年來沒有改變;而“白”在漢代北方是入聲字,可對應pad,加之“蓮花”是佛教中的聖物,以“蓮花”為名合乎情理,而後來對“白馬”一詞內涵的解釋可能來自於民間誤傳。
洛陽白馬寺有中國佛教“釋源”與“祖庭”兩個彆名。
漢明帝派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王遵等十餘人前往印度求佛法,蔡、秦一行人不僅取回了佛經而且邀請了兩位在大月氏遇見的高僧一同回國宣講佛法,這二位高僧即攝摩騰與竺法蘭。攝摩騰、竺法蘭在清涼台翻譯經書,譯出了中國第一部佛家經典《四十二章經》,後來清涼台擴建為白馬寺,人們把洛陽白馬寺稱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寺中器物碑刻上也都刻有“釋源”二字,意思是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發源地。
南北朝時來自印度的僧人菩提達摩到洛陽宣揚禪學,於嵩山少林寺麵壁悟道,創立禪宗學派,成為禪宗始祖,經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代代相傳,禪宗規模逐漸壯大,菩提達摩和他們五人被稱為“禪宗六祖”,後來白馬寺加入了禪宗,在寺中設立祖堂供奉“禪宗六祖”,因此人們也將白馬寺稱為中國佛教“祖庭”。
白馬寺是中國洛陽市的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廟,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刹之一。關於白馬寺的傳說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白馬傳說。
傳說在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後,一位印度僧人梵誌攜帶佛經來到洛陽,但由於梵誌不懂漢語,無法將佛經傳授給當地人。於是,他乘坐一匹白馬,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能夠學習佛經的人。經過長時間的尋找,梵誌終於在洛陽找到了一位名叫慧遠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