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行山(1 / 2)

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白洋澱到太行山用了7.5小時到達目的地。

太行山

太行山(英文名:Taihang?Mountains),又稱五行山、大形山、王母山、女媧山,處於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中國地形第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晉、冀、豫三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位於34°58′~40°79′N,110°23′~116°57′E,東西寬50~150千米,南北長約700千米。北以永定河為界,在北京的西山(歸太行山)與燕山相接,南達山西陽城縣與河南濟源縣交界的王屋山,西以滹沱河上遊段和汾河穀地東緣為界,東與華北平原相連(100米等高線為山地與平原的分界)。太行山整體呈北東-南西走向,總體呈"S"形展布。太行山多為中山與低山,北高南低,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太行山有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和雲台地貌和北方岩溶地貌,還有國內罕見的變質岩天生橋,岩石地貌資源豐富。

名稱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太行山已經有了太行、太形(古代“大”通“太”)兩種說法。《山海經》有雲“次三經之首,日太行之山",《列子·愚公移山》也有說“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秦漢時期,太行山的名稱由"太行”、“太行”逐漸變為“五行山”,淮南王劉安編纂[zuǎn]的《淮南子》中記載“武王克殷,欲築宮於五行之山”。漢代太行山的名稱逐漸被“五行山”所替代。

女媧山主要與太行山東麓邯鄲涉縣流傳的女媧傳說有關。在邯鄲涉縣,關於女媧化育萬物、摶土造人、首創婚姻、製作笙簧、治理洪水、煉石補天的神話早已廣泛流傳,且涉縣一年一度的女媧公祭是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女媧祭祀活動之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