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代王府(1 / 2)

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雙林寺到代王府用了4.5小時到達目的地。

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為代王後就藩所建的王府,位於今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東至今大有倉、倉巷,南至大東街,西至大北街,北至仁和美街,南北長656米,東西寬264米,占地麵積17萬平方米,約合256畝,有大小宮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餘間。其被譽為“小故宮”,是中國複建規模最大、複建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代王府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在遼、金西京國子監的基礎上興建王府,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其沿襲了中國皇家園林的建築格局,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在功能劃分上則采用了傳統的前朝後庭的格局。府內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是代王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承運殿、圜殿、存心殿三大殿;內廷以長春宮、前寢宮、後寢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三所和西三所,是代王與代王妃居住生活的地方。代王府先後共有11位代王在此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崇禎十七年(1644年),末代代王朱傳?[jì]被執,王府毀於大火,僅九龍壁幸存。該九龍壁於2001年6月25日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1年3月,作為名城複興的重點工程之一,大同市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麵啟動。2016年,代王府主體工程完工。2019年,代王府中軸部分已開放營業。2022年7月,代王府開園試營業。截止至2024年1月30日,大同代王府仍作為景區對外開放,是一個備受歡迎的文化旅遊景點。

代王府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王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王府,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代王府始建於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是代王朱桂在遼金兩朝西京國子監的基礎上興建,於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基本竣工,曆時6年,占地17萬平方米(長690米,寬260米),有房屋約800間,主要建築是承運殿和存心殿、長春宮。

代王府建成後,經曆了明王朝全部時間,到1644年代王朱傳?被執,王府毀於火。約兩百五十年間,曆經了明朝十一位代王。代王府兩百五十年的曆史,包含了王妃活動,等級製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

2011年3月起,作為名城複興的重點工程之一,大同市恢複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麵啟動。代王府明代官式裕門、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等四大主要建築已見雛形。2012年7月11日,記者複建工地看到,由南向北依次排開的門、殿大木結構立架正在成型,王府內其他各類明代官式宮殿、廊坊等大木結構立架同時推進,預計到10月底大木結構施工全部完成。

代王府是占據原遼金國子監、元縣學、明大同府學的地址而興建的,先後經曆了五個年頭(1392年~1396年)。從明正德《大同府誌》卷首所列“代王府圖”中可看出,代王府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圍牆,四麵各辟一門,其中,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北曰後宰門。整個建築沿三條軸線鋪開,中軸線上,前有九龍壁隔和陽街與裕門相對。進裕門後依次為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東邊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廣贍倉、長壽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燕居之殿、後殿等;西邊軸線,先進入戟門,左有社稷壇,右有風雲雷雨山川壇,接著是大成之殿(左右均有配殿),過穿廊為謹德殿及後殿等。此外,府內還設有審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寶所、紀善所、良醫所、典儀所、工正所、儀衛司等為王府服務的機構,掌理府事的長史司設在王府之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