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1章儒家改良姬武士道(2 / 2)

想要學天朝用曆史評價約束人心,宣揚道德,這條路並不可行。

武家重禮輕義,因為她們心中之義理就是維護家業責任,返還奉公恩賞的義務,所以她們作惡的時候沒什麼心理壓力。

但如果能夠把小家興衰,上升到家國命運的高度,武家之中一樣可以誕生尊皇攘夷的大義姬武士,這就看儒家如何下手改造思想了。

思想的塑造就是對三觀的修正和完善,而在古代,儒家是這方麵的頂級高手,早就有了一套可行的方案。

林信勝胸有成竹,鞠躬說道。

“聖人,斯波家有斯波遴選,挑選忠義之士,願為君驅使。然而當前的斯波遴選隻觀武藝,不考文學,有重文輕武之嫌。

天朝有雲,可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姬武士一道,亦當文武並濟,不可太偏向一邊,方為聖人臂膀。”

義銀摸了摸下巴,讓姬武士學習儒家經典?將武家文官化?這可行嗎?

義銀尚未表態,前田利益已經出聲嗬斥道。

“大膽!斯波遴選也是你可以隨意指責的嘛!”

前田利益麵上憤怒,其實是想提醒庇護林信勝。

斯波遴選這潭水太深了,林信勝一介儒生,信口胡謅幾句,讓有心人聽了去,搞不好是要命的。

什麼是斯波遴選?這是斯波家的內部選拔機製,選拔過關者進入同心眾受訓,實習後安排中樞和地方工作。

斯波遴選是中樞控製地方的關卡,現在的斯波家姬武士不通過斯波遴選是拿不到斯波編製的,編製內編製外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中樞的同心眾集團背靠聖人,依靠斯波遴選往地方上摻沙子,地方上還得捏著鼻子,把自己的得力人手往斯波遴選推薦。

姬武士奉公恩賞,就是為了吃一口安穩飯,拿不到斯波編製,那就吃不上斯波家的鐵杆莊家。

被斯波遴選篩選過的姬武士,再在同心眾集團呆上半年實習,回到地方三大斯波領,還能算是地方上的親信人手嗎?

可即便知道這是中央在收緊地方權力的手段,三大斯波領也不可能阻撓。

就算是地方上的武家大佬,隨意堵了姬武士的上進之路,這也是要結死仇的。

彆說親信不親信,大家都是斯波家的臣子,你不讓人家上進,不給人家進編製,人家還能親近你?

除了第一批斯波編製是由地方自主申報名單,這幾年的斯波遴選已經被蒲生氏鄉的同心秘書處牢牢掌握在手裡。

林信勝這個儒生竟然想要攪和一下斯波遴選,她也不怕被中央地方上的各方勢力利用,卷進去被攪得粉身碎骨。

彆說前田利益驚駭,義銀也是出乎意料。

他看了眼被前田利益嗬斥的林信勝,見這儒生一臉舍身取義的表情,顯然是沒有被前田利益的提醒罵醒。

看來林信勝此舉並非一時起意,而是從一開始就盯上了斯波遴選。

這倒也不奇怪,從孔聖人開始,儒家的立身之本就是有教無類,換而言之,儒家最善於教育。

儒家的崛起是伴隨著天朝教育製度的變遷,不管是察舉製還是科舉製,儒家都可以迅速找清定位,成為人才選拔製度的最大受益者。

而林信勝顯然看到了斯波遴選的未來潛力,第一時間認定這是儒學滲透島國文化圈的最佳切入點。

對比前田利益的驚慌,義銀輕笑一聲,並不在意林信勝的唐突。

他說道。

“利益,勞煩伱出去把蒲生氏鄉喊進來,讓她一起聽林先生說說對斯波遴選的看法。”

前田利益朝義銀鞠了一躬,然後起身出去喊蒲生氏鄉,還不忘瞪了林信勝一眼,讓這家夥彆太得意忘形了,免得惹來殺身之禍。

義銀搓弄著手中茶湯,看了眼旁邊目不斜視,仿佛什麼都聽不到的大穀吉繼,忍不住笑出聲來。

“大穀姬,這幾年,你的膽子好像越來越小了?想當年,你也是敢於在我麵前堅持己見的。”

大穀吉繼苦笑道。

“聖人,我一介武婦,不懂這些文事,總不好亂說話。”

義銀搖搖頭,有些失落。

大穀吉繼愛惜民力,智勇兼備,剛直不阿,被南伊賀武家尊稱為賢者,怎麼可能不懂文治?

當年,她為替前田利益鳴不平,敢杵在義銀跟前大聲反駁,可謂鐵骨錚錚。

而現在呢?連她這樣忠直的老臣都變得小心翼翼,自己這個聖人真是越當越沒勁,高處不勝寒呀。

義銀很清楚自己的麻煩有多大,困境有多深。

斯波家內部存在中樞同心眾,三地斯波領,各方重臣心思不一,明爭暗鬥。

外部還有織田,上杉,武田,北條等強藩與義銀的私人關係糾纏不清,甚至未來還有通過子嗣乾涉斯波家內政的風險。

斯波天下這會兒還沒見著影子呢,義銀感覺自己的腦袋就快被內內外外的紛爭給扯碎了。

義銀自然知道林信勝提及斯波遴選,會惹來多大的政治風波。

儒家想要出頭,林信勝不惜性命也想在新生的斯波神權中占一個位置,但義銀何嘗不是想通過儒家來控製姬武士的思想呢?

武家思想上的頑疾不扭轉過來,隻在乎小我,不顧及大我的思路不糾正過來,足利家就是斯波家的前車之鑒,百年之內必定再亂。

現在的姬武士之道,崇尚家業,輕視忠誠,敢於下克上。

而義銀期望的姬武士道,是強調武家對斯波神權的絕對服從。

儒家準備怎麼解構姬武士道,將儒家君君臣臣那一套塞進去,義銀不在乎這個過程。

他在乎的是結果,經過儒家改良後的姬武士道,到底能不能成為斯波家統治武家思想的有力工具?

既然林信勝願意嘗試,義銀也樂意給點甜頭,讓儒家更賣力些。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