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打的如火如荼,後方的李豐田卻是毫無波瀾。
自已來大唐也差不多十年了,給大唐帶來這麼多的改變,再加上那麼多牛逼將領,要是還打不贏就找個雞蛋撞死自已得了。
於是乎,過完年的李豐田又開始了閒逛模式。
農研署在年前已經完成了合並,改名叫農科院,但是地址還在原地。呂才精挑細選了不少人才補充進去農科院,進行農業的研究。
這些人才都有個特點,基本都是寒門或者庶人出身。
因為種田這東西不像彆的,理論固然重要,但是實際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不懂種田的出身名門望族的,自然在這方麵沒有優勢。
高啟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但是還想在臨走之前出些力。
院長已經確定由高啟的大徒弟接任,但是抽空也需要去科技院那邊回爐學一些理論才行。
而這些新來的,儘管說是懂一些種地,但是照比高啟這種種了一輩子地的人,還是要差上許多。
所以,這些新人這段日子一邊跟著高啟學習他的這些經驗,一邊記錄和整理。
也許高啟的的文化水平低,但是這些寶貴的經驗,早晚也會成為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補充大量人手之後,現在農科院也進行了分科。
按著實際需求,在李豐田的建議下,暫時先分成三個部門,分彆是研究糧食糧種的部門,研究農藥化肥的部門,以及研究生產相關工具的部門。
由於現在糧食問題還是主要的,大唐的不缺糧隻是暫時表麵的,無論從未來的發展和糧食儲備來看,還是缺口很大,而且,目前大唐的經濟作物不多,甚至還沒有經濟作物的概念,所以,目前的主要方向還是研究更加優質的糧種。而這其中,又包括培育適合各種地域的糧種。
當然,這些都是預備方案,也就是說,現在做不了,都是未來要做的。
現在科技院財大氣粗,新開幾個分院不是問題,但是目前受製約的還是人才不足的問題。
明年科技院和民間的人才選拔,要加大給農科院輸送人才的比例了。
農業是國之根本,農業完了,其他就全完了。
李豐田不可能一直跟著,但是也把自已對未來的規劃先提了出來。
長安地處陝北,不適合種植水稻,所以,水稻的相關實驗就不適合這裡。
但是,你不能要求長江以南的地區也種植麥子,這就是亂彈琴了。
所以,這第一個基地,就是要在湖南湖北一帶。
後世有一句話說的好,就是“湖廣熟,天下足。”而這個湖廣,指的就是湖南湖北,更何況,就不說彆的,後世的那位神農的實驗基地都設在那裡。不需要理解,抄作業就完了!
而第二個基地,就先放在榆關附近。
東北廣袤而肥沃的土地,是重要的糧食生產來源。
而且,東北的糧食,不光數量,質量上也是精品,這都是得益於這片黑土地。
遠的不說,隻要吃過東北大米的小土豆們,都不會再嘴硬去討論哪的大米好吃。
儘管目前東北還不在控製中,但是,早晚的事,提前量要打好。
第三個基地,就放在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