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在整個朝廷,乃至整個大明都是極為特殊的存在。
自從洪武皇帝朱元璋允許聞風奏事之後,六科的官員就成了監察百官的存在,所謂聞風奏事,顧名思義,隻需要聽到一些風聲,或者傳言,不需要任何證據,六科的官員就可以彈劾朝中任何一個官員。
至於搜集證據,調查這些官員,則是錦衣衛的職責。
六科有存在的必要嗎?當然有,朱元璋設立六科的時候,是在洪武六年,彼時整個大明的官員基本盤都是前元遺留下來的。
前元遺留下來的那些官員,都是那些層層盤剝百姓的存在,朱元璋一家就是被這些官員盤剝的活不下去的。
朱元璋太清楚整個大明的官員是一批什麼樣的人了。
全都殺了,或許會有冤枉的,但不會冤枉太多人。
所以朱元璋給與了六科聞風奏事的權限,朱元璋很清楚,六科的這些官員隨意彈劾,基本上沒有冤枉的,或許有彈劾錯的罪名,但被彈劾的人未必冤枉。
當然,六科從設立以來,進入六科的官員都是真正的清流,而非那些名義上的清流,六科的所有官員,雖然品級很低,但他們拿的俸祿卻是要高三級。
再加上六科的官員基本上不需要人情往來,也不需要許多額外的開支,俸祿都是夠養家的。
即便是六科的官員想收錢,也不敢,因為每一個六科官員都得罪了一大批朝廷官員,在那些朝中大佬眼中,這些六科的官員就像瘋狗一般,隻能引導利用,切不可想著收為己用。
六科的任何一個官員一旦和朝中某個官員有所勾結,首先就會被他的同僚彈劾,還會被那些他的罪過的官員往死裡彈劾。
這種情況下,六科的官員基本上很少有和其他官員勾結的,好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即便彈劾其他官員再狠,隻要自身立得住,沒有把柄,就沒人能把他們怎麼樣。
每次朝會,都有六科的官員彈劾周楚,畢竟周楚樹大招風,不過整個六科而言,彈劾周楚的隻是少數,畢竟周楚撈錢都是順手而為的,基本都是之前在江南的時候,抄家順手拿點。
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嘉靖放心。
這部分六科基本是不知道的,畢竟周楚拿的那些基本都是假借倭寇的名義暗地裡進行的,明麵上抄家的那些,周楚是一文錢也沒拿。
所以明麵上,周楚在為官方麵基本沒什麼瑕疵,結黨營私基本沒有,無數官員想要攀附周楚,卻找不到門路。
這些六科官員都是知道的。
而被周楚提拔上來的官員,無論是嚴嵩還是張璁,兩人一個在江南,一個在南直隸,乾的一個比一個漂亮。
雖說嚴嵩貪了點,在江南省也有不少官員攀附,但這都是嚴嵩的問題,上升不到周楚身上。
要說周楚殘害忠良,不說在江南如何,單單京城查辦的這些官員,一樁樁一件件,每個人都是證據充足,殘害忠良說不上。
真正的殘害忠良,是像前朝劉瑾那般,手下的那些乾兒子一個個不乾人事,對誰下手,完全看誰得罪了他們,並非完全出自皇帝的利益。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林子一旦大了,什麼鳥都有,很多時候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說劉瑾這種人到了那個地位之後,很享受那種狀態,也不太想避免。
實際上六科官員如今彈劾最多的,恰恰是內閣首輔楊一清,楊一清作為內閣首輔,本就看不慣這些六科的瘋狗,要說楊廷和和六科官員之間的關係還算融洽一些。
但楊一清不同,楊一清一向看不上六科的這些官員,於是經過毛紀和夏言等人的稍加引導,這些六科的官員紛紛向楊一清蜂擁而上。
楊一清宦海浮沉幾十年,從來都算不上清廉,甚至可以說得上是一屁股爛賬,想要彈劾楊一清,六科的這些官員能切入的點就太多了,他們根本就不需要證據,隻需要得到一點風聲就可以。
一般而言,六科官員很少這麼集中的彈劾內閣首輔,畢竟內閣首輔在朝中算是權勢最高的一位官員了,但原本攀附楊一清的那些官員經過周楚和陳萬言輪流折騰了一番之中,已經所剩無幾了。
如今的楊一清,雖然算不上孤臣,但在朝中的權勢和以往的那些內閣首輔相比,要弱很多。
如果是以往,六科官員雖然強硬,但要他們彈劾一個權勢滔天的內閣首輔,他們還是有些發怵的,一般被他們彈劾最多的都是內閣其他成員。
但如今形勢不同,內閣之中,楊一清雖然是內閣首輔,但有無數官員攀附的卻是毛紀。
毛紀的權勢隱隱要超過了楊一清。
同樣的情況下,彈劾楊一清這個權勢沒那麼大的內閣首輔,六科的官員既能落得正直的名聲,又不會得罪毛紀這個實權派,何樂而不為?
六科的官員並非不會權衡利弊,實際是他們這些人是最會權衡利弊的,該彈劾誰,該以什麼樣的理由彈劾,都是大有講究的。
倘若六科的官員從來都不是公正無私,他們隻是做他們這個位置該做的事,該說的話罷了,在職責的限製之內,他們每個人都會權衡利弊。
“陛下,臣要彈劾內閣首輔楊大人,臣聽聞楊大人在老家縱容他們楊家子弟侵吞百姓土地,甚至楊家在雲南根本不把普通百姓當人看,搜刮民脂民膏,整個安寧府可謂是民不聊生。”
一個六科的官員率先出列道。
“陛下,臣要彈劾內閣首輔楊大人以權謀私,他的孫子楊盛齋如今在江南省出任錦衣衛千戶,楊盛齋在江南可謂是無法無天,請陛下嚴懲楊大人和楊盛齋。”
另一位六科官員出列道。
.......
一個個六科官員如同商量好了一般,紛紛彈劾起了內閣首輔楊一清。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六科的官員多麼公正無私,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朝廷,為了大明呢。
實際上這些人之中大多數都是為自己博取直名罷了,妄圖以此流芳百世。
“陛下,楊盛齋一事,確有其事,如今整個江南被楊盛齋攪成了一鍋粥,他簡直是任意妄為。”
楊廉出列道。
陸煒的大婚已經過去了兩日,周楚和錦衣衛沒有任何動作,這讓楊廉大為驚喜,他沒想到周楚這位錦衣衛指揮使變了性子了,看來無論是什麼人,在官場浸淫許久之後,都會變得。
豈不聞那嚴嵩當年也是一心為國為民,如今呢?雖說也是在為陛下辦事,但其中有多少是為了升官發財,那為國為民的心還有幾分呢?
楊廉包括很多官員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他對於周楚的轉變並不意外。
年輕人總是要遇到一些挫折,才能認清這個世界的危險,才會明白,很多事不是他想如何就如何的。
楊廉這麼想的,攀附在毛紀手下的很多官員也都是這麼想的。
甚至包括毛紀,也覺得周楚開始轉變了。
隻有夏言,眼看著周楚一點動靜沒有,不僅沒有放鬆,反而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如今的周楚給他一種熟悉的感覺,就像之前陳萬言當權的時候,周楚也是無比低調,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位錦衣衛指揮使從來都不是吃素的。
他們這些人要說誰對周楚最為了解,那無疑是夏言了,夏言和周楚打交道是最多的,當初周楚帶著錦衣衛闖入自己府中,當著自己的麵殺了自己府中的下人,夏言至今仍然曆曆在目。
更不用提夏言後來在江南的經曆了,那是夏言最不想回憶的一段記憶,那段時間夏言幾乎每天都心驚肉跳的。
夏言覺得毛紀對周楚要麼是不夠了解,要麼是了解,但在裝糊塗,反正很多事都是楊廉這些人在推波助瀾,他隻需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倘若成了,毛紀就是內閣首輔,到了那個時候,他夏言入閣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甚至楊廉也會被順勢抬入內閣。
真要是這個局麵達成了,他們這些人又可以在朝中隻手遮天了。
皇帝的權力,隻在十步之外,千裡之內,超過這個範圍,就是皇權無法抵達的範圍。
反而是他們這些文官集團,能牢牢掌控整個大明所有的土地。
關於楊盛齋的事,朝堂之上已經不是第一次被人提起了,實際上這幾次朝會,幾乎每次都會有人彈劾楊盛齋,有人借著楊盛齋彈劾周楚,有人則借著楊盛齋彈劾楊一清。
說白了,楊盛齋不過是個引子,所有人都明白,這個年輕人之所以敢在江南如此無法無天,無外乎是背靠周楚這位錦衣衛指揮使和他的首輔祖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