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康本不是輕易許諾的人,但現在這個三年的字眼,他跟崇禎老哥說過,跟虎賁軍的將領說過,現在跟畢懋康和宋應星也要說。
這當然不是張世康飄了,而隻是想增強宋應星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明白,自己沒開玩笑,也不是在吹牛逼,按照他說的去做,準沒錯。
沒辦法,雖然手裡握著的權力足夠大,但他的年紀還是太年輕了,還要在各種真大佬麵前指點他們本來的專業。
這就跟小屁孩教資深釣魚佬釣魚一樣,你還得讓釣魚佬相信,聽了我的話,能釣更大更多的魚。
見天色已晚,張世康便帶著崇禎皇帝坐上了回京城的馬車,而一路上張世康還在琢磨如何調動匠人積極性的問題。
可崇禎皇帝抓著一袋子各種種子若有所思,他還在想著剛才那老師傅教給他的種植方法。
就比如那一捆紅薯藤,那老師傅說所有的紅薯都已經種植下去了,說用紅薯藤也能種出紅薯來,就從紅薯地裡給他剪了一捆。
老師傅雖然說就算晚兩天也能成活,但崇禎皇帝就不信,他擔心藤蔓蔫了就整不活,是以如今心裡就想著,趕緊回去,等明天閒了就要先種紅薯。
“陛下啊,臣估計明後天,得跟海中期他們開個會。
議一議提升工匠待遇的事兒,你說咱們如果把理工科也加進科舉裡頭,可不可行?”
這時候的傳統觀念,不僅不在乎明算,工匠更是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
但張世康心裡卻清楚,科技的發展,絕對離不開各種大發明家,而這些所謂的大發明家,其實都是各類匠人。
工業革命的諸多成果,也都是歐洲的諸多工匠在工作的過程中發明和改進的。
農業可以養活百姓,但卻很難使國家強大,而工業才是強國的真正利器。
不論是給工匠分級,還是提高他們的收入,看似是給予工匠們更好的待遇,但其實仍舊沒有很好的上升渠道。
就比如負責建造宮殿、橋梁、打製各種器械、冶煉等等諸多的項目,但工部的高官,都是進士科出身。
這些進士四書五經倒是滾瓜爛熟,但你倘若問他怎麼冶煉鋼鐵、怎麼改進冶煉技術、怎麼提高冶煉溫度,估計都得傻眼。
這就很不合理,但倘若工部都是各種理工大佬,會化學實驗、會冶煉還精通數學,那就又是另一副樣子了。
張世康說罷,沒聽到崇禎老哥的回應,就拿胳膊肘杵了一下。
“啊?無忌你說什麼?”
崇禎皇帝很明顯在琢磨其他事,連張世康的叨逼叨都沒留意。
“陛下呀,你怎麼能這樣?
你乃一國之君,臣這是在跟你討論有利於中興大明的大事!”
張世康滿臉的黑線,便將自己的話又複述了一遍。
這崇禎老哥不喜歡妹子,也不愛練字那些高雅的愛好,此前隻是一門心思的處理永遠也處理不完的奏疏。
張世康覺得這麼苦逼早晚身體遭不住,便也希望這老哥能尋摸個愛好,可沒想到……折騰了好幾天,這老哥……竟然對種地這麼感興趣,他也實在是無語了。
“哦,你說這個啊。
你便與海閣老他們商議一下,倘若他們不反對,那便可以嘗試。
朕信任你。”
崇禎皇帝明顯心思沒在這上頭。
雖然給科舉加新科目不是小事,倘若是其他臣子提出,崇禎皇帝當然不會這麼說,畢竟科舉乃是國之大事。
但這建議是張世康提的,那就另當彆論了。
張世康雖然年紀輕,但近兩年的改製,還是有目共睹的,每一次改製都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