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老哥這絕對屬於浪費公共資源!
他還有證據!
相隔數千裡,崇禎老哥都能三日一嘮叨,若是有後世的即時通訊,張世康都不敢想。
估摸著一睜開眼,就能看到崇禎老哥的九十九+未讀消息,你不回複,他能一直碎碎念的那種。
但張世康也沒法,天大地大,天子最大,他也隻能在回信裡埋怨幾句,然後再簡單說下目前的情況。
然後回信的結尾還有倆字。
打錢!
這麼一場大勝仗,撫恤和賞銀都是不能少的。
戰利品的分配上,張世康也很大方,將俘獲的那三千多匹戰馬全給了白杆兵。
作為鎮守西南的主力,白杆兵竟然連騎兵都沒有建製,實在是有些寒酸。
除此之外,那些兵器、盔甲等繳獲,也都給了秦良玉,讓她用於補貼白杆兵的裝備。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近衛軍不缺。
作為大明的王牌中央軍,近衛軍的夥食、軍餉、裝備,都是大明所有軍隊中最好的。
秦良玉經曆此戰,也刷新了對火器的舊有認知,再加上張世康對她說過,未來他將會在火器上下大功夫,火器的威力隻會越來越大。
馬祥麟隱晦的表示,希望朝廷也能分配給白杆兵一部分那種遂發式火槍。
大口徑銅炮他是沒敢要,這玩意兒據說是朝廷新研製出來的,白杆兵作為鎮守內地的軍隊,短時間內倒是用不太到。
對於馬祥麟的請求,張世康原本是要拒絕的,遂發式火銃到如今的產量一直都很低,近衛軍也就裝備了目前的兩萬支。
隨著近衛軍接下來兩年的不斷擴軍,需求量非常大。
除了近衛軍外,鎮守北部長城的虎賁軍也嗷嗷待哺,等待著新式火槍的裝備。
而遂發式火槍的產能提高,至少要到今年的年底,等製造總局緊要的火槍、火炮工坊建成才行。
但考慮了一下,張世康最終還是決定給白杆兵擠出來三千支。
沒辦法,吃人嘴短,拿人手軟。
遂發式火銃相比於魯密銃雖然性能高了不少,不過此番大戰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最明顯的就是故障率高。
要麼扳機出問題,要麼燧石打不著火。
這些問題也隨著張世康給崇禎老哥的回信一同送了回去,讓畢懋康等人繼續改進。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就是後世一種新槍械的大規模裝備,在此之前都要做一係列的試驗,而這時候就差的多了。
但總體來說,試驗出真知,一場大型戰爭,不僅是勝利那麼簡單,對火器的不斷改進,也都是因為戰火的洗禮。
得虧張世康當初沒讓畢懋康在遂發式火槍上加裝刺刀,不然損毀率會更高。
這時候的鋼鐵質量還不太行,製作工藝也不能跟後世比,甚至跟漢陽造都差十萬八千裡,若真是那火槍當刺刀、去格擋與流寇廝殺,或許打完這一仗,一半火槍都得報廢。
三日後,大軍終於休整完畢。
哨騎傳來消息,張獻忠退回成都府,張可望守潼川,張定國守簡州,三地成犄角之勢。
張獻忠明顯是改變了策略,打算走防守策略。
這倒是讓張世康有些頭疼,相比於野戰,攻城戰自然就麻煩多了。
張世康之所以隻帶四萬近衛軍,也是出於這個考慮,倘若他一股腦帶上八萬、十萬近衛軍。
估摸著張獻忠一開始就不會選擇跟他野戰,那樣的話,就需要他一座城一座城的去拔釘子。
不過這是沒辦法的事,好在是永川之戰開了個好頭,張獻忠將兵力收縮至潼川、成都兩府,這就造成四川西南的二十多座城防守空虛。
張世康與秦良玉商議,先以收複失地為主,倘若張獻忠忍不住要派兵阻撓,那正如了他的意,繼續野戰。
於是接下來的二十多天,大軍轉戰四川西南,接連收複了烏蒙府、敘州府、鎮雄府、烏撒府、東川府等大片領土。
到了九月二十八日,大軍北上,兵圍潼川州。
也是在這一天,京中再次來信。
這次前來送信的不止是廠衛,還有位張世康不認識的公公,張世康立即想到,應當是嘉獎的聖旨。
但他還是先打開了崇禎老哥的私信,原本以為還是碎碎念,結果打開信隻一看,張世康就亞麻呆住了。
他呆愣了片刻,隨即臉上露出驚喜的表情來,看著周圍的孫維藩、黃得功兩個大叔嘿嘿傻笑,而後雙手緊緊的箍住孫維藩的雙臂。
“我當爹了!我當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