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大帥有所不知,今年夏天,朝廷派了人來,拉了不少紅薯,還有一種叫土豆的東西,說是要讓俺們鎮子上的人耕種。
但是俺們鎮子上的人,都沒聽說過這玩意兒,都擔心這玩意兒不產糧食。
朝廷雖然是免費發放種子,還教俺們耕種,但卻說會每隔十天來查看一次,大部分農戶都不敢貿然種咧。”
張世康一聽就大致明白了。
因為隻有五千畝的產量,所以不論是紅薯還是土豆,產下的種子有限。
為了防止百姓要了免費種子後卻不耕種,宋應星便讓培養出來的老農戶帶著衙役四處探查。
一方麵是監督百姓耕種,一方麵如果出了病蟲害,也能教百姓如何處理。
但畢竟是新作物,這時候的百姓並不想接受新事物,抱著先讓彆家試試看的心態,不少人並不敢冒險。
而自己探訪的這家,很顯然就種了紅薯,而且還獲得了豐收。
當其他農戶發現這玩意兒產量大時,自然就會眼紅,又因為朝廷解除了百姓們大部分的禁錮,比如經商。
便會有人打這個主意,做些收購紅薯,再高價賣給其他農戶賺取利潤的事。
是以這老漢起初一聽張世康詢問紅薯的事,立即就變得格外警惕和排斥。
“那為何老漢你卻敢種?”張世康饒有興致的問道。
“嘿嘿,這全賴大元帥的威名呀!
當初那京城裡的人說,這紅薯乃是大元帥您老人家大力推廣的,說產量比麥子高。
若是那外人說這個,俺不信,但大元帥您說的,俺就信。
周圍的鄰居也感激您老人家,但他們都是假感激,大元帥推廣的東西,他們都不信,就俺家信!”
老漢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大抵上是農人,見了偶像,也不忘記拉高踩低。
“大帥可知道今年秋天俺家產了多少紅薯嗎?”說著,老漢伸出了雙手。
“賣了足足十兩四錢多銀子咧!”
老漢有些激動的道。
北方旱作區種植麥子,正常年月平均畝產約莫在一石左右,好點的地能有一石多甚至兩石,但差點的地,或者年景不好,可能隻產六七鬥甚至更少。
而今歲糧食的價格,經過朝廷的多番努力,最終穩定在了一石三兩,隨著北方水渠的不斷挖掘,糧食產量也會不斷提高。
如果沒有大的變故,根據宋應星與戶部的估算,有望在兩三年內,使糧食價格再度回歸一兩一石的穩定區間。
當然,這也得益於天下百姓的生產積極性,這裡頭也有民心思安,以及百姓是為自己耕種,而不是大戶的佃農,也進一步提高了百姓的積極性。
第一茬收獲的紅薯,朝廷裡專門派人征收,當然鑒於紅薯水分高,價格沒有常規作物那麼高。
但即便如此,老漢隻賣了六成,就賣了足足十兩四錢多銀子,白花花的銀子呀,老漢活了四十多,家裡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銀子。
“你家種了多少紅薯?”張世康隨口又問。
老漢頓時有些難為情,扭捏了一下才如實道:
“回大帥,俺家種了……種了兩畝地。”
難怪這廝不好意思,家裡十二畝地,就種了兩畝。
對大帥倒是有感情,但不多。
不過張世康也不在意,不論如何,紅薯的畝產比麥子要高上不少。
有了第一次的推廣,口口相傳之下,到明年開春,朝廷幾乎不用推廣,百姓們就都要搶著種了。
相比於麥子,不論是土豆還是紅薯,耐旱能力都比傳統作物要強。
想起旱情,張世康便又想起今年的挖渠運動,不由得又問道:
“今年年景如何?朝廷組織的挖渠計劃,可有惠及你們朱仙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