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休整擦槍‘三棱軍刺’(2 / 2)

尉遲明想了一下又說道:“那我還是覺得向哨兵手裡的刺刀那麼長,真打起來依舊有很大的優勢。而且那還是三棱的這要是插進去,不好縫也不好止血。”

其實關於三棱軍刺的各種說法,在前世的網絡上也是滿天飛。

第一個就是‘三棱軍刺的血槽,更便於更快放血!’

說來幻滅,三棱軍刺多出來的這三條槽,根本不是為了增加武器的殺傷力,而是為了“省料”的無奈之舉。

最大型的血槽可以省下高達20%的鋼料,三根加強筋更能起到防止折斷的作用。

這在那個工業生產能力低下、鋼鐵產量極低、鋼材結構強度不夠的年代,無疑是優秀的創新。

至於血槽的放血作用,隻是後來人們的腦洞而已。

畢竟如果是捅到肥肉而不是動脈,就算有血槽也無濟於事。

還有人說因為三棱軍刺刀身不是平滑的,所以刺入人體後不會因為肌肉收縮而吸住刺刀。

也就意味著能比其他兵器更快拔出,在戰場上爭取時間。

事實是,除非武器帶有倒鉤,否則都不會有刺進去拔不出來的問題。

被刺中的傷口根本不會收縮,而是會像嘴巴一樣張開。

其次是關於‘三棱刺上淬毒,中者即死’,這一點就更不靠譜了。

誰能保證戰場之上混亂之中,回回都能準確刺中敵人,而不誤傷自已人?

萬一哪個戰士不小心,自已被劃一下豈不是沒有救了?

其實所謂的淬毒,其實是為了提升三棱軍刺的硬度、耐磨性和防鏽效果,在冶煉時加入了一定量的砷。

在長期的作戰中磨損表麵的磷塗層後,暴露出的砷會與空氣發生氧化形成砷的氧化物。

加上戰地環境潮濕悶熱,被刺中的士兵傷口,往往容易感染潰爛。

因此受傷的士兵死亡率變得很高,於是出現了軍刺有劇毒的傳言。

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三棱軍刺刺出的傷口是菱形的窟窿。

所以傷口各側無法相互擠壓,從而達到止血和愈合的作用。

並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縫合,醫生也束手無策。

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大家可以想一想,就連會打碎內臟的槍傷,隻要救治及時都能治愈。

三棱軍刺的小小捅傷算什麼?

軍刺造成的傷口難處理,最多在於其容易感染上。

這是因為三棱軍刺,本身具有較強的油粘性。

更容易沾染灰塵等雜物,才會使得傷口不容易愈合。

要是單單捅一下就不好縫,那些被炮彈炸斷胳膊腿的戰士可怎麼辦?

難道就乾躺著等死嗎?不要小看戰地醫生的能力!

所以隻要處理得當、及時的醫療救助,三棱軍刺造成的傷口完全是可以縫合痊愈的。

還有傳說因為‘三棱軍刺’太過殘忍,已經被國際禁用!

醒醒吧!

聯合國怎麼會無聊到,去禁用一款冷兵器?

在聯合國禁用的武器中,最輕度的也是白磷彈、毒氣彈、高爆散彈、誘餌雷、達姆彈之類。

軍刺這種最多一次隻能傷一人的武器,是根本無法受到聯合國重視的。

(真假與否,大家可以自行度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