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轉換方向(1 / 2)

吃完飯把碗筷餐盤放到自動洗碗機中,周然回到書房繼續研究人工冬眠。

最早認為冬眠是因為外界低溫環境刺激,身體檢測到低溫才開始冬眠。但是其實冬眠並不是讓身體主動降溫直到低溫環境,而是身體不再產生那麼多的熱去維持體溫,之後體溫就會因為環境溫度而下降,維持一個很低的體溫。

未來的冬眠設備也不需要像影視作品中一樣把人凍起來。

冬眠其實是由很多次蟄眠組成,進入蟄眠狀態之後就會進入低代謝狀態的節能狀態。為了節能整個身體都要進行調整。

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量工廠,通過食物氧化釋放能力製造質子濃度差,然後質子濃度差再驅動ATP合成酶來生產ATP。

ATP就是我們身體中最重要的能量存儲介質,細胞需要消耗的能力都需要ATP來驅動。

所以要降低消耗,就要降低ATP的產量,降低了ATP的產量耗能的活動也會降低下來。

在蟄眠的動物中,都有一種叫做可逆蛋白磷酸化的過程,通過磷酸基團控製活性開關。這樣就可以通過磷酸基團來控製這一整條從分解食物到消耗能力的鏈條。

另外在蟄眠時候停工活動,也要在能量充足之後能夠重啟起來,所以還要保證在低代謝的時候身體不會被損害。

所以蟄眠一旦開始,在大部分基因表達都被調低了的情況下,會有很多負責維護的基因表達反而會被調高。他們的高效運轉可以確保身體在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不至於出現不必要的損壞。

所以蟄眠或者說冬眠是個很複雜的生理現象,涉及很多生命最底層的活動調節,而不是科幻作品之中吃點啥東西就躺下的一瞬間的事情。

而我們人類要怎麼模擬這一整套複雜的生命調節呢?

幸運的是,我們並不需要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多大程度的改造就可以完成這一步,因為我們人類的祖先很有可能那就是冬眠動物,我們的DNA中就帶有這種功能機製。

既然存在這種機製,那麼我們想辦法觸發這種機製就可以了。

就在幾年前,有華國科學家成功通過神經標記物找到了小鼠在冬眠時會異常活躍的區域,就在下丘腦的一組神經元。

通過超聲波對這組神經元的刺激,成功使得一種完全不冬眠的動物也產生了體溫下降的現象。

這意味著很有可能所有動物都存在開關,隻是在後來能夠獲得足夠食物的動物閾值越來越高,不需要再進入低能耗模式,而被捕食者們也以為危險而不再冬眠。

既然如此,理論上人類可以通過超聲波刺激的方式,通過攜帶帽子一樣的超聲波裝置,在監測體溫和同時自動調節超聲波刺激時間和深度,以達到長期冬眠的效果。

隻不過到目前為止,這些知識隻能把星圖之中的人工冬眠的星星填充到60%,距離100%還相當遙遠。

而且生物學和周然之前接觸到的都完全不同,最終目標是人體的人工冬眠,你也不可能直接在人體上做實驗。

怕是已經完成了整個理論,想要使得這項技術成功應用,也需要非常漫長的審核審批以及各種安全性的測試。

這個過程讓周然有些泄氣。

但是為了保證安全,這又是個不能省略的過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