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針對滿清軍隊獨有的作戰特色,以及統兵將領慣用的指揮特點。
馬超還專門組織了相應的討論小組,並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戰術協同訓練,以及沙盤模擬推演。
不過截至到目前為止,上述所有內容,都還僅僅停留在馬超個人的構思階段。
現階段,他能真正落實到位的工作,也就是把這群少年分為四個排、十二個班。
讓他們去學習一些最為基礎的文化知識,儘可能為他們創造出一個,衣食無憂的良好生活環境。
每日每人一個雞蛋,一兩肉、一兩油、飯管飽的夥食標準。
每隔十天,學員們會有一天的休息日,用來緩解學業和訓練帶來的壓力,走出校門了解馬家村的生產發展。
然而,卻有一項非常嚴格的規定:“禁止學員踏出馬家村的地界。”
任何違反此命令的學員,都將失去所有學員待遇,並被重新販賣給人力市場裡的牙行,從此聽天由命。
馬超之所以實施這項禁令,主要是考慮到這群年輕氣盛的少年們,可能會在外麵口無遮攔、滋事生非。
給自己謀劃的偉大事業,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馬超在開春後,購入了各類家禽家畜的幼崽,如雞、鴨、鵝、兔、豬、羊等。
按照每戶村民的人口比例,進行合理分發,鼓勵他們飼養致富。
如此一來,不僅讓村民們獲得了額外的經濟收益,同時也確保了黃埔學校,能有充足的肉類和蛋類供應,實現一個雙贏的局麵。
此外,黃埔學校還專門設立了走讀班,隻麵向馬家村內的孩子們開放。
這一舉措,正是馬超履行他當初,在打穀場向全體村民所做出的承諾。
通過開設走讀班,讓村內孩子們有機會接受教育,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馬家,與馬家村村民之間的聯係和互動。
給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提供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走讀班中的三十餘名學員,並非是全天都在學校學習。而是每天上午來校上課,下午便要返回家中,去協助家中長輩做事。
黃埔學校內,負責教授文化課程的教師共有四位,都是外地一些懷才不遇的失意秀才。
自從德王府參股馬家村產業後,王先生就與劉氏母子三人,一同搬到了馬家村內居住。
從在濟南城內四處走關係的角色,搖身一變,成為了黃埔學校內的文化部主任。
趙大龍則受馬超之命,擔任學校內的體育部主任,全麵負責學員們的體育科目訓練。
為了避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馬超將十分敏感的“軍事”一詞,用“體育”來代替。
對外宣傳稱,體育是一門強身健體的課程。
一個月後,他還通過王府的關係網,購買了十匹駿馬,以及十幾副弓箭,提前為學員們開設了騎術和射箭科目。
他還巧立名目,聲稱禮、樂、射、禦、書、數乃是孔聖人所倡導的君子六藝,如果不去學習便是違背了先賢的教誨。
想以此來堵住悠悠眾口,不要把黃埔學校內的課程,往謀反叛亂的方向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