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入駐河套數年,卻窮兵黷武,連年征戰。軍士傷亡,百姓苦楚,致使無數家庭離散,朕心悲痛。
反思先軍後民之策,未能完成輕徭減負之承諾,致百姓遭受饑餓、寒冷、疾病之苦,此乃擾勞天下之亂政,朕不忍再聞。
為圖國家強大、民族振興、百姓福祉,即日起改國政為先民後軍之策。禁苛暴,停征兵,止擅賦,力工農,無為而治,天下自安。
奈何天下局勢紛亂,恐國家遭受外敵入侵,百姓朝不保夕。朕願與清國、明國、俄國、哈薩克、漠北蒙古聯盟講和,割地賠償也在所不惜,圖求國泰民安。
朕知錯,願與治下百姓同甘共苦,再入忠烈祠修心、修行、修身,韜光養晦、以正三觀。”
馬超的這道罪己詔,就如同一聲驚雷,在國內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人們感受到了馬超的真誠與愧疚,也看到了他為改變現狀,所願意做出的努力。
都期待著馬超這位皇帝,能帶領他們擺脫困境,走向美好的未來,創建出一個美輪美奐的大同理想國度。
然而,在這個紛亂的時代,馬超頒布的韜光養晦政策,也隻是他的一廂情願而已,剛剛成立的中華帝國依然四麵楚歌。
黃太吉派索尼率五千兵馬,協助巴雅爾返回漠北,通過武力再度組建喀爾喀聯盟,實際控製了整個漠北草原。
清國的這一行動,無疑給中華帝國的北方邊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多爾袞率領兩萬兵馬,繼續征伐蒙古國漠南三郡。人民軍與蒙古軍奮起抵抗,與清軍展開了長達一年的艱苦纏鬥。
在這場戰爭中,數以千計的將士血灑疆場,百姓們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為了換取暫時的安寧,中華帝國不得不割讓土地給清國。
在漠西,徐小虎的第二軍苦苦支撐。麵對多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他們不得不後撤三百裡,才堪堪穩住陣腳。
但即便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第二軍在漠西草原建起了十處屯田所,鞏固了占領區內的統治。
伊寶忠的第一軍,在西域則取得了輝煌的戰績,瓦解了吐魯番、葉爾羌、土默特部聯軍。
招撫吐魯番部,迫使葉爾羌西逃,土默特部則退入了烏斯藏,也就是後世的西藏地區。
第一軍兵強馬壯,連同蒙古軍和仆從軍,規模已經達到了三萬五千人。
他們將西逃的葉爾羌部交由第三軍牽製,全軍進入西藏,並成功獲得了黃教的支持。
在西藏的土地上,第一軍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和統治力,為中華帝國開拓了大片疆土。
警衛團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兵力翻倍後,全麵接管了河套內的安全防禦,成為了馬超不再輕易示人的秘密王牌。
這一年的明國境內,亂戰依然不斷。李自成、張獻忠兩支流寇隊伍快速崛起,在陝西與河南境內擁有了鞏固的根據地,擁兵幾十萬與明軍戰鬥。
薊州長城被清軍牢牢掌控,明國朝廷多次組織兵馬出征,但卻都是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