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簡單粗暴的方式(2 / 2)

朱元璋他們對現代的認知程度較低,完全不知道現代科技到底發達到了什麼地步,是否能夠養活得起那麼多人口。

所以他們非常驚訝,不理解老百姓為什麼寧願讓土地荒廢了也不去種地。

卻不知道這裡麵的深層次原因是因為生產力提升,加上袁老等科研人員努力,我國糧食產量每年都穩步提高,自給率達到了90%以上,能夠養活十四億百姓。

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上的糧價低廉,糧食充足,那麼年輕人就勢必會去尋找比種地收益更高的方式來尋求更好的生活。

比如去工廠打工,店鋪上班,或者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找個更好的工作,賺到了錢,能夠在市麵上買到廉價糧食養活自己,不需要下地耕作填飽肚子。

但這樣的現象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為隻有權貴、有錢人和地主才不需要耕作,九成九以上的百姓都要下地乾活才能勉強度日。

這是他們缺乏認知的一點。

然而古人缺乏現代認知與常識很正常,可即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開展九年義務教育幾十年了,對這樣的認知和常識缺乏的人大有人在。

或者說這些人不是壞就是蠢。

因為朱雲峰曾經在逼乎上見到過一位認證為公共衛生副主任醫師的大神說,“中國每年大米產量也就在1.4~1.5億噸左右,平均每個人200斤。人均200斤是個什麼概念呢?餓死人的舊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還有四百斤。”

答主的提問其實是我國大米自主產量是否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他卻試圖以大米產量人均不足來證明我國糧食產量非常低下,無法滿足大家對糧食的消耗。

這番言論直接把下麵的人都給逗笑了。

拿大米產量來對比整個民國時期的人均糧食占有量。

合著我們中國人就隻能吃大米,不能吃小麥、肉類、蛋類、奶類了?

還有島上那位退役少將,居然能說出導彈70%的攔截成功率,三枚加一起能讓攔截率達到210%。

都不知道這倆人是怎麼當上的副主任醫師和少將。

因此有的時候,一些大眾以為都知道的常識東西,另外一些人卻不一定了解,或者說他們乾脆故意使壞。

隻能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不過好在朱家父子三人不是後世那些智障,朱標迅速意識到了問題,說道:“你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這所謂打工應該不是給田主做活吧。”

“當然不是。”

朱雲峰搖搖頭。

朱標想了想道:“既然不是給田主做活,那就說明他們有彆的生計,而能夠讓大量年輕人都不需要耕作,這就是說,你們的糧食多到已經能讓那些年輕人去做彆的活計而不會讓人餓死的地步。”

“答對了!現在你們明白了吧。”

朱雲峰看著他們笑道:“我國雖然一直保留著耕地紅線,但其實很多地方也隻剩下中老年人還保留著耕作的傳統,其中大多數都是北方平原地區,南方山區由於耕作困難,產量不高,很多中老年人甚至都已經放棄耕地,像我們村子,中老人基本上都已經不種糧食。”

“而我國各省糧食產區排在前幾名的,無一例外都是大平原,比如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內蒙古、河北。”

“古代的魚米之鄉江浙地區已經排到了後麵,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因為如今的世界發展超過了你們的任何想象,人已經可以登到月亮上去,糧食的產量同樣也已經達到了你們無法想象的地步。”

“大明一畝地產糧多少我不知道,但東漢三國時期,北方即便是粟麥交替耕作,一年產量也不過三石左右,並且當時的一斤跟我們現在的一斤差彆很大。”

“根據我查的資料顯示,漢代一畝地一年產出相當於現代的257斤,能達到400斤就是良田。

“明代一斤我查了一下,相當於現代596.8克,約等於現代1.2斤,而在我們現代,普通大米、小麥、玉米基本能達到一畝年產1000斤以上,雜交水稻一個季度就能畝產1200斤,在我們湖南可以兩熟,一年一畝可以產2400斤,在海南那種熱帶地區三熟,畝產接近4000斤。”

“我國每年能夠產糧約1.4萬億斤左右,全國耕地18億畝。”

他看著朱標的眼睛,微微一笑道:“那麼大明一畝地產糧是多少,一年產糧又是多少,全國耕地是多少畝呢?”

朱標臉上露出愕然的表情,遲疑說道:“田畝應有七八億,一畝產糧這不一定,江浙素來是魚米之鄉,一畝普通的田年產亦隻有2到3石,良田可在4到6石之間,因而一年總產糧本宮也說不清楚。”

“嗯,那就簡單地算一算,之前查的資料說明朝一石為150斤,那麼這麼算的話,明代一石跟現代180斤左右。”

朱雲峰從口袋裡掏出一支筆,在打印紙背麵的空白頁上簡單算了一下,說道:“也就是說,大明江浙地區的一畝普通水田,一年產糧在360到540斤之間。”

“七八億畝,就往多了給你們算,按八億畝來,每畝一年產糧也往高了算,就按540斤,那計算一下就得知,大明一年產糧約為4320億斤。”

“那麼可以得知,大明以八億畝的地,產糧4320億斤。現代18億畝的地,產糧1.4萬億斤,折算一下就是現代平均每畝地產糧777斤,怎麼樣,看出這其中的差距了嗎?”

他說完後把筆放下,抬起頭笑著看向朱標。

朱雲峰當然清楚,賬肯定不是這麼算的,因為明代北方很多地方都是一熟,而且下等劣田占大多數,中等良田以及上等優田占較少數,平均畝產肯定不可能達到540斤。

而我國說是18億畝,實際上很多田都荒廢了,像江蘇和浙江在宋代以後就是產糧大區,江蘇的蘇州,浙江的湖州素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但到了如今,江蘇產糧隻能排在全國第九,年產糧才3000多萬噸,浙江更低,排名23,年產糧不過才600多萬噸。

所以真正細算的話,這中間的差距就絕對不是平均畝產540斤與平均畝產777斤的區彆,而是很有可能平均畝產300多斤與1000多斤的差距。

隻是即便如此,當中的懸殊也一目了然。

彆看一畝地540斤和777斤好似差彆不大,可基數放大之後,一年增產就是三分之一。

這在古代得多開墾多少田地才能達到的事情?

因而聽到朱雲峰詢問其中的差距之後,朱標神色微動道:“自然是天差地遠。”

“不錯。”

朱雲峰笑著點點了茶幾桌案說道:“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如果大明所有的田地達到我們現在的畝產程度,就問你們,能不能讓糧食翻一番?”

這句話問完,屋子裡一片寂靜,就隻剩下三個人粗重的呼吸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