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僅存的一萬勁旅,正藍旗主力,凶神惡煞的向著漢陽撲去。
遼東這邊,崇禎因遼東戰事已平,不願意大軍留在沈陽空耗糧草,在收複蓋州和複州後的第三天,就點了4萬大軍啟程回京。
將大量軍糧留了下來,為今後移民做準備。
留下了6萬大軍和3萬民夫駐守遼東,同時準備向朝鮮進軍。
留下來駐守的明軍因為繳獲了大量物資,生活過得很是滋潤,同時因為天寒地凍,不能出去丈量土地,也不能開墾荒地,迎來了難得的幸福生活。
平日有半天時間軍事訓練和修繕城牆,另外半日就閒了下來,生活很是愜意。
想到自己即將分到的50畝田產,想到朝廷應諾的移民政策,士兵們紛紛寫信回關內,讓家眷和缺地少地的親人、同鄉來遼東定居。
這進一步減輕了太子在關內移民的壓力,共同促成了崇禎17年末的冬季大遷徙。
據後世的史料記載,從崇禎17年10月到崇禎18年5月,共有70萬人從關內前往遼東各地,有力促進了遼東的開發。
為之後幾年明廷派人向北開墾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奠定了良好的人口基礎。
崇禎一路南行,經過海州,與吳三桂、陳永福二人詳細討論了兩個多時辰後,向東進發,直奔錦州。
吳三桂看著遠去的大軍,心裡感慨萬千。
就在五個月前,他和黎玉田圍困錦州時,他受封遼東都司。
那時,他覺得自己永無出頭之日了,建虜是那麼強大,他何時才能打下自己的都司轄地。
他甚至已經準備了20年的軍事計劃,有段時間甚至覺得今生都不可能進入沈陽了。
在拿下錦州後,他樂觀了些,粗粗估算,10年左右,應該能攻克沈陽,至少能拿下海州和遼陽。
後來,多爾袞放棄了廣寧和義州等地,名不經傳的張煌言和鄭森,在遼南戰鬥的有聲有色。
吳三桂的信心更加充足,想著有廣寧為橋頭堡,有遼南鉗製,倘若自己能掌控10萬大軍,5年內應該可以打到沈陽城下,與多爾袞來個世紀和談。
到最後崇禎禦駕親征,帶著他千裡奇襲,用雪橇等工具猶如天兵降臨的出現在沈陽城邊。
吳三桂的信心高漲到了無法想象的高度。
他以皇太極攻打錦州的戰例,仔細分析敵我形勢變化,認真研究崇禎給他的《圍點打援指揮手冊》,更是分析了建虜勳貴的心理活動。
他覺得,圍困沈陽兩年,在遼南張煌言部的夾擊下,應該可以依次收複複州、蓋州、海州、遼陽等地。
再徐徐收複開原、撫順等地。
在圍城第三年時,就能攻克沈陽了。
誰能想到,崇禎用了一招土遁炸牆之術,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轟塌沈陽城牆,全殲守軍。
更是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摧枯拉朽般平定遼東諸城,安置好駐軍,同時開始了移民充邊的工程。
要知道,這些大戰事、大工程,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要耗費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完成的。
看到士卒寫信的興奮勁,吳三桂相信,今冬就能有數萬百姓來到遼東,明春就能在遼東萬頃良田播下希望的種子。
他對崇禎的崇拜已經難以用言語形容。他覺得,即使崇禎不對他進行封賞,僅僅是允許他終身追隨左右,就是他吳三桂莫大的福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