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過明末時代的趙構,清楚地記得朱元璋曾經頒用的一項措施:官員到任須知。
這是一個很有必要的措施,告訴那些科場得意的進士們,一個人為一方父母都需要知道做什麼。因為底層人出身的朱元璋很擔憂眼下的這些個新科進士是否能分得清五穀牲畜。
畢竟是讀書人麼,能將所學付諸實踐者甚寡。
趙構現在搞培訓班學,其內的教材就有一部分借鑒了朱元璋的《官員到任須知》,包括祀神、獄訟、耆宿、教化、馭吏、錢糧以及社會控製等七個大項。眼下這些個新鮮出爐的官老爺,隻要把這些搞懂了,對該怎麼當官就不至於懵懵懂懂了。
至於未來能否從鄉鎮區長官而就能身居高位,還是跟賈政賈二老爺一樣常年的不動窩,那就要看自我的修行了。
趙構可沒虧待這些人,一出仕就是從九品官,這是正兒八經的官身。那些正經的進士出身者,當官做縣尉、主簿的也不在少數。比如劉韐,他中進士後當地就是豐城縣尉,從九品。但人家後來能成為朝廷的棟梁之臣,這就是個人修行,可不全是書本上能學來的。
在官場中學習當官,在仕途中取得自身的進步,那都是要努力的。
一個個隻想著不勞而獲,或是不願意潛心用事,那一輩子也彆想發跡。
這教材的內容很快就被流傳了出來,彆說在京的那些太學生和還沒有補上官職的候補官們好奇,就是市井百姓紳民們也全都好奇。
他們到能明白這是為什麼。
畢竟做好學問和當好官是全然兩碼事,空有滿腹經綸卻於庶務束手無策,那不管是本朝還是曆史上的記載,可都不在少數。
但是這《官員到任須知》與縣令培訓班的課程卻是全然不同。
後者已經在官場中混跡多年了,一個個都是趙構從一乾知縣裡挑選出的‘良牧’。名聲都還不錯的,可不是那些個菜鳥可比。
“什麼,每歲十萬貫?”懷仁知縣孫章駭然失色。
這可比現下的懷仁縣年耗費足足超出六倍有餘。這是何等的苛刻啊。
孫章早在明白使命的那一刻起便估算起了仁懷縣的所耗。他們這個地方臨近齊魯,為海州(連雲港)的最北端處,境內山區、平原、沿海各占三分之一,山川秀麗、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素以“享山川之饒,受漁海之利”的魚米之鄉而為人稱道,屬人多地少的縣。
每年一萬五六千貫的耗費,五成是官吏捕快的薪費,剩餘的五成裡,兩成左右是公事耗費,裡頭包括飯食開銷、茶水之類,還有逢年過節的犒賞,更有應付公事所需;餘下三成是修補道路、疏通河道,賑濟貧民,撫慰孤苦,還有慈幼局(孤兒院)、居養院(養老院)、惠民局(平價大藥房兼門診部)、安濟坊(福利醫院)、漏澤園(福利公墓)等費耗。
隻此便都已經有些殘民了,仁懷縣十餘萬百姓,彆看本處有魚米之鄉之稱,日子過的實際上並不美。
現在一縣耗費竟然要高達十萬貫,孫章瞬間都有撂挑子的想法了。
“嗬。”宗澤看著憤怒的孫章,臉上並沒有露出欣慰,反而有點全是失望。這個甚有清名的知縣似乎並沒有他所想的那麼好啊。
“首輔相公有何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