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自成說東虜求訂閱(1 / 2)

李自成勉強笑說:“你們是額的親信謀臣,曆年來讚襄帷幄,到底眼光長遠,不同於一班文臣。說到韃子南犯的事,額何曾不在心中想過?在東征的路上也想過多次。不過……”

趁著李自成片刻沉吟,宋獻策迅速向李岩遞上一個眼神。皇帝臉上的笑容消失,似乎不同意他們對滿清韃子的顧慮。再有之前汝侯提議對吳三桂動手也不被皇帝接受,看來這皇帝心中早有定計。事情若有不妙的話,千萬彆硬上。

“不過,”李自成接著說,“以額想來,韃子內部還沒消停,我大順兵鋒勁銳,將士們連戰連勝士氣正旺,這個時候他們未必敢在南犯入塞。”

新朝要有新氣象,如果是大順朝坐天下了,韃子入塞,還能風卷殘雲一樣連破數十州縣,連勝數十陣,那新朝與舊朝還有什麼區彆?

李自成是絕對不認同的,也絕對不會退縮的。韃子要是入塞,等來的就必然是與大順兵的傾力一戰。

韃子真就那麼狂妄,敢來南犯嗎?李自成覺得那是不可能的。

宋獻策看李自成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趕快說道:“陛下英明,比臣料事深遠。願聞陛下睿見,以釋愚臣杞人之憂。”

這話叫李自成聽得舒服,臉上終於又露出了微笑。胸有成竹地說:“崇禎這十七年中,乃是因為朝政**,糧餉匱乏,以至於兵無鬥誌,更見兵力空虛,才使得韃子幾次入犯,攻破城寨,飽掠而歸。而目前我大順兵破北都,鼎立新朝。正值兵強馬壯,軍威旺盛之際,韃子又非想不到,如何會來觸這個黴頭?”

“陳演就曾上過一道奏疏,言語建奴人少而兵精。數次入塞,雖然威逼燕京,馬踏畿輔,深入冀南,橫掃齊魯,俘獲眾多人口,掠去糧食財物,皆全師而歸。似乎如入無人之境,無人能抵。其實則有不然。韃子每每能夠得手,皆是因為中原廣大,朱明可在一處輕易集結上十萬大軍,卻沒辦法在所有的大小州縣府城內全都布置上五七千人。

韃子兵鋒勁銳不假,但攻城拔寨看似都能拿下,實則卻是在避實擊虛,這才能屢屢破城得手。如有一二城池,官民同心固守,韃子為避免死傷,也就舍而不攻了。

而如津門衛城,漕糧重地,駐有重兵,防備森嚴,韃子根本就不會去攻打。還有上次韃子入塞,在魯南的兗州城下也吃了大虧,然後就也是不打了。

因為堅持打下去他們會死掉更多的人。便是能拿下兗州城池,最後也是得不償失!

可惜如此城池何其至少?朱明上下暮氣沉沉,軍紀敗壞,士兵從來不練,見敵即潰,加上文武不和,各自一心,既不能戰,也不能守。遂成了韃虜滿萬不可敵之聲名。

泱泱華夏竟任由區區韃虜肆虐逞凶,朱明焉能還敢稱呼天子,代天牧民?

陳演說的很有道理。這韃子是凶蠻,但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人少,兵將雖精銳,但死一個就少一個。韃子死不起人的。

一個娃娃落地,從嬰幼長成年,少說也要有十五年,能真正上陣殺敵,刀槍弓馬都使喚的純熟,那少說也要到二十歲。

韃子就那點人口,要是年年都死個大幾千人,他們等不到小娃娃長大,自家的男人就早死光了。

久而久之,韃子也就養成了趨利避害的習性。

不然那錦州一戰怎麼就圍而不打,直耗了兩年多光景,叫祖大壽一粒糧食也沒有了,隻能開城投降,這才得手?

就是因為韃子的人太少。他們拚不起。

而眼下額大順新立,精兵猛將額都應有儘有,戰力遠非朱明的熊兵孬將可比。

韃子若是此時南下進犯來,與額的大順軍一戰,就算是勝利了,他們自己的死傷豈會小了?那八旗內部的掌權者可不又要鬨騰了麼?

最後便是在京畿得到再多的錢財糧秣都是得不償失。

且要知道,吳三桂是從寧遠南下了,可寧遠城近海的覺華島上,鄭芝龍還有一支兵馬守在那呢。”

吳三桂都南下撤退了,鄭軍卻還堅持不動搖,誰都明白鄭芝龍的打算是什麼。鄭軍與滿清的戰爭並不會以朱明儘棄關外之地而結束,相反,二者的戰爭還將繼續進行。

這直讓李自成想到了鄖陽,小小一個鄖陽,就因為高鬥樞這個硬骨頭,那在荊襄牽製了他多少兵馬?

白旺手下足有七八萬大軍,在彈壓地方,看住左良玉之餘,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用來看住鄖陽的。但高鬥樞真的是一個人物啊,靠著小小鄖陽,靠著貧瘠的鄖陽,幾年來多艱苦的局麵都硬是支撐了下來。再加上左良玉的鬨騰,白旺軍雖然屢次擊敗左軍,卻還並不能真正的給之重創。反而被其牽扯了注意力,讓高鬥樞看到機會,把均州又奪回去了。以至於李自成都不得不讓前營製將軍袁宗第在西北戰事平靜後即可率軍南下。

這覺華島對於滿清,與鄖陽對於李自成,那是何其相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