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元年,九月底。
瓦剌首領馬哈木遵大周上皇旨意,向韃靼邊境增兵三萬。
同月,北元可汗本雅失利下詔命阿祿台班師。
此前,他們曾向姬長遣使,然而北元使團剛到河套便被伏殺,就此成了一樁懸案。
世人都清楚是誰所為,但就是不能明著說出來。
對於阿祿台來說,他想熬到冬季的計劃,正麵臨崩盤。
興武衛大營那邊。
嬴淵將今日之事理清。
自阿祿台躲進沼澤地域後,姬長隻是命軍隊埋伏四周,並未急於進攻。
與此同時,京城方向,上皇立即派出使者接觸瓦剌。
再之後,整個北元便就遭遇瓦剌的增兵壓力,不得已下明詔讓阿祿台班師。
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莫不如是。
此刻,李川、陳大牛二人,正在大帳內同嬴淵議論此事,
“原先我隻以為,上皇突然派使去瓦剌與河套戰役並不相關...”
“現在看來,是陛下與上皇下了一盤大棋,也怪不得陛下會信誓旦旦說,最遲十一月底就可班師。”
“上皇與陛下當真英明!”
“...”
聽到二人聲音,嬴淵並未回應。
他在思索一件事情。
朝野都在傳,上皇與陛下不是太和睦,甚至兩者間存在著一定的政治鬥爭。
若二人真的在爭,如今皇帝禦駕親征,倘若失利,應該是有利於上皇的。
那麼上皇為何還要幫皇帝?
嬴淵思來想去,隻能用一個理由去解釋。
傳出二聖相爭的源頭是上皇把持權力,皇帝如同傀儡,但皇帝不甘心隻做個傀儡,所以要爭權。
可歸根結底,上皇與皇帝之間,都是父子。
上皇如果不喜歡皇帝,便不會讓皇帝坐上那個位置。
他們父子之間的爭鬥,隻僅限於父子,不會映射到朝廷上,不然,二人之間的鬥爭將會釀成大禍。
在不影響國家社稷的前提下,上皇與皇帝之間,自然會心照不宣的演好這場戲。
總而言之,二聖絕不會將爭權之事放大到影響社稷的層麵上。
將阿祿台趕出河套,可不就是家國社稷之大事?
如此,上皇幫助皇帝,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皇帝經過無數的政治鬥爭,十分了解他的父親。
所以,當得知上皇派使前往瓦剌時,皇帝心裡就已明白,此戰,用不了多久,就會結束。
想到這裡,嬴淵在心中驚歎道:“不愧是把持朝政數十載,於大周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一代帝王。”
“人雖不在河套,但根據每日發往京城的戰報,便可分析出二三,而後輕鬆布局,就使一場鏖戰提前結束。”
這個時候,他才真正明白過來,戰爭不僅僅隻是戰爭這句話背後蘊藏的深意。
倘若阿祿台不從沼澤地撤離,那麼大周的軍隊會儘可能的將阿祿台主力拖住。
屆時,瓦剌可趁機吞並韃靼勢力。
但如果他撤了,已經命人將北元使者伏殺的姬長,便會繼續追逐阿祿台,直至將其趕出陰山。
那麼,姬長在禦駕親征之前放下的豪言壯語,就算是完成了。
嬴淵感覺,即使自己兩世為人,但在那位上皇麵前,隻怕仍幼稚的像個孩童。
他現在有些擔憂,待自己去往京城之後,要麵對的,究竟是怎樣的狂風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