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說野利遇乞不甘心,李元昊也不甘心。
李元昊在得知了遼人不僅敗了,還將西夏的疆土丟給了宋人以後,當即就要領兵從宋人手裡搶回來。
還是李德明和夏竦二人,聯手鎮壓了他,讓他不要輕舉妄動。
大宋絕對擁有兩線開戰的能力。
所以盲目的挑釁大宋,最終的代價就是逼迫大宋對西夏興兵。
如今的西夏,可經不起大宋的摧殘。
大宋也早已不是以前那個熱愛和平的大宋。
夏先生知道野利遇乞心中不甘,開口對野利遇乞道:“現在不是考慮討回丟失的疆土的時候,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承擔大宋的怒火。”
野利遇乞惱怒的道:“宋國占去了我大夏大片的疆土,還想怎樣?”
夏先生沉聲道:“大宋占去西夏大片疆土,並不是從西夏手裡奪取的,而是從遼人手裡奪取的。我西夏挑起了大宋和遼國兩國的戰端,兩國的人恐怕早已看出了端倪。
大宋恐怕已經猜出了遼人出現在大宋西北,是我西夏在背後做的手腳。
若是此次前來西北的大宋重臣是彆人,或許我們可以周旋一二。
可此次前來西北的大宋重臣是寇季。
此人行事囂張霸道,隻允許大宋占便宜,絕不允許大宋吃虧。
我西夏讓大宋吃了這麼大一個虧,他一定不會善罷甘休。
此次我前去見寇季,一是為了嘗試討要我西夏的疆土,二是為了試探寇季對我西夏的態度。
經過了我的觀察,寇季對我西夏十分不友善,很有可能興兵攻打我西夏。”
野利遇乞聽到這話,怒不可執,“他若是敢來,我一定會將他斬於馬下?”
夏先生一臉愕然的看向野利遇乞,“誰給你的自信?在河西的時候,是誰領著兵將你們打的狼狽逃竄的?蕭孝穆雖然不堪,可他率領的遼國西北路十二班軍,以及遼國的舍利軍,卻不弱。
如今他們全部葬送在了寇季手裡,你還該小遜寇季。”
野利遇乞聽到此話,屈辱的咬著牙道:“我就是不甘心……”
夏先生歎了一口氣,“不甘心也沒辦法。我們西夏現在沒有實力跟大宋叫板。大宋兵馬隨時都有可能兵臨城下,所以我們不得不防。
你速速派人回去,告訴國主,讓他遣使去汴京城討饒。
同時派遣使者前往遼國,麵見遼皇。
告訴遼皇,我西夏願意依附遼國,幫著遼國一起對付大宋。
若是遼皇能在燕雲之地打敗宋軍,我西夏也可以趁機出兵,幫他們在西北牽製住一部分大宋兵馬,任由他們在大宋境內攻城略地。”
野利遇乞瞪起眼,喝斥道:“我大夏又要為他人做嫁衣?”
夏先生歎氣道:“如今我西夏不借助遼人的力量,根本不是大宋的對手。為他人做嫁衣,不是因為我們慷慨,而是因為我們弱。”
野利遇乞緊握著拳頭,沉聲道:“遼皇會答應?”
夏先生沉聲道:“十五萬遼兵精銳葬身西北,足以讓遼皇警醒。放眼望去,唯有我西夏可以幫助遼國一起對付大宋。
遼皇若是不蠢,一定會放下前嫌,跟我西夏結盟。”
野利遇乞猶豫再三,最終還是依照夏先生的話做了。
在他吩咐人前去傳信以後,盯著夏先生問道:“難道我大夏此次真的占不到半點便宜?”
夏先生沉吟了一下,對野利遇乞道:“我西夏若是有大宋的仁義名聲,可以去東勝縣附近的地方,借機招攬一些小部族投靠我西夏,從遼國抽取一些人手,充實我西夏的力量。”
野利遇乞橫了夏先生一眼,沒有開口。
夏先生這話,等於沒說。
西夏在百姓們口中,哪有什麼好名聲。
隻聽說過西夏的百姓往大宋逃的,還從沒聽說過大宋的百姓逃到西夏的。
百姓們到了大宋,縱然再被欺壓,也比在西夏過的好。
猶豫西夏苛政的緣故,每年從西夏出逃的百姓們很多。
西夏的擒生軍,就是因此催生出來的。
普通的百姓們逃了又逃,逃的沒多少了。
西夏貴族沒有多少百姓可壓榨了,就隻能通過掠奪敵人的人口,來彌補這一點。
夏先生和野利遇乞在商量著如何應對寇季的報複。
寇季卻根本沒有急著報複他們。
在王凱和折家軍校尉掃蕩乾淨了麟州城外的疆土以後。
寇季就帶著所有的將士們出了麟州城。
跑馬圈地,是寇季答應給將士們的獎賞。
如今地方已經清理出來了,自然得分給將士們。
軍中的文書、監軍們,一個個翻看著功勞簿,對照著將士們圈地的時間。
一切準備就緒以後,隨著寇季一聲令下,跑馬圈地正式開始了。
一個個有功的將士們,坐上了馬背以後,騎著馬玩命的往外衝。
將士們山呼海嘯的呼喊聲十分熱烈。
隨著時間的推移。
一個個的大小地主,應運而生。
將士們在圈地過後,拿著蓋著印章的手寫地契以後,一個個激動的直喊。
寇季將將士們分成了數波,足足耗費了兩日,才將麟州城外的土地分完。
遼兵在潰逃的時候,被不少黑心的家夥砍了腦袋,所以有功的將士很多。
麟州城外的地居然不夠分。
寇季最後不得不將麟州城內的一些無主之地,分給了他們。
整個過程,持續了足足四日。
分完了地以後,寇季又將綏德軍、晉寧軍合為一軍,定名為鎮北軍,坐鎮在麟州城外。
綏德城、佳縣,比起麟州城,已經算是在中原腹地了。
兵馬留在綏德城和佳縣,隻是浪費。
麟州守軍、保德軍、火山軍相繼跟遼人拚了個乾淨。
折家軍不出,整個麟州一線的長城,就沒有多少兵馬鎮守。
所以鎮北軍就應運而生。
鎮北軍滿編五萬人。
主將由郭易擔任,副將由王凱擔任。
郭易在擔任鎮北軍主將之餘,還兼任鎮北軍右廂步軍指揮使。
王凱在擔任鎮北軍副將之餘,還兼任鎮北軍左廂馬軍指揮使。
名頭上看起來,郭易的名頭更大。
但實際上王凱麾下的兵馬更強。
二人對寇季的安排並沒有異議。
郭易年紀大了,有了此次的功勞,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所以他領不領強兵,不重要。
他現在隻求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