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兩個問題的回答方向(1 / 2)

交回來的答卷不僅要糊名,而且需要謄錄。

糊名的事項繼續由錦衣衛來完成,所有糊名的紙條都是統一尺寸,而且每張紙條的長度和答題紙張的長度一樣,寬度也剛卡在考生書寫名字區域的位置,整張紙條隻需要沿著答題紙張的邊緣,對齊貼上即可。

朱雄英稱這為傻瓜模式。沒辦法,錦衣衛的這群人再機靈,其底色也多是大老粗,而粗中有細這種頂級素質,一般人是沒有的,所以這種傻瓜模式就不可避免了。

至於謄錄的工作,目前就隻能交給一眾翰林待詔來完成了。

朱雄英思考過每次科考時,是不是需要招一些外援來完成試卷的謄錄,但先不說這樣會不會直接逼得禮部罵街掀桌子,畢竟糊名不過他們的手,已經讓他們中的一些人很不滿了。而且就實際操作上來講,招外援的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因為當下大明的讀書人還是太少了。

什麼非翰林不入內閣,什麼官吏壁壘,這些都是在大明發展了一段時間以後才徹底成型的,而形成這種局麵的客觀條件之一,就是讀書人越來越多。相應的,考取功名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一次學曆貶值帶來的自適應調整。

朱雄英之所以折騰這麼多事,倒不是因為他覺得有人敢在王朝立國之時就敢通過各種方法搞舞弊,哪怕是後來的南北榜案,也是劉三吾這群人意識到朱元璋這條老龍時日無多了,準備賭一把他老人家的刀是否還鋒利,才搞出來的花樣。

朱雄英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就是想為科舉的流程形成一種定製。

從這一點上看,他的想法倒是和劉三吾他們搞事時的心態,即讓大明科舉隻錄取南人成為一種官場定製。

說到劉三吾,他這次也來到了應天府。當然他並不是來參加科舉的,他這樣身份的人想當官絕不可能是和一班小輩一樣,用科考的方式來實現,他的資曆,聲望和學術成就,決定了他享受的是內聘待遇。

隻是到現在為止,他都沒有收到當今皇帝發來的任命,這就很讓他鬱悶了,特彆是當下重開科舉的情況下,自己居然隻是一個旁觀者,就更讓他憋悶不已了。

“從這次科考的題目看,當今這位真是野心勃勃啊!”劉三吾看著報紙上公開刊登的科考題目,頗為意外地感慨道,語調裡帶著明顯的不讚同。

“嶽父大人,您看這次我等有可能考中嗎?”趙勉問道。

劉三吾抬眼看了看自己麵前的一眾湖廣,江西籍的學子,鬱悶的心緒稍微緩和了一些。由於在元末時期,湖廣,江西兩地的人多因各種原因相互遷徙,所以兩地的士子無形中建立起了某種特殊的淵源,具體表現就是,有些人現在是江西人,祖上其實是湖廣人。有些人現在是湖廣人,祖上其實是江西人。…。。

在當下朝堂各派係勢力都處在相對羸弱的現實環境下,兩地士子的抱團成了必然。

“這次的科考不同以往,評判標準我也摸不清楚。”劉三吾不確定地搖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次科考的所有題目都是有明確傾向性的,所以隻要你們的答案符合這方麵的傾向,就必然能被當今陛下看中。”

“還請先生指教。”坐在趙勉身旁的黃子澄當即拱手說道。

劉三吾組織了一下語言,“這次科考有兩道題是極其關鍵的,第一道就是所謂南北對立和南北融合的問題。”他頓了頓,看著黃子澄問道,“你是怎麼答的?”

黃子澄看了一眼坐在劉三吾身旁的歐陽貞,見自己老師微微點頭後,才說道:“北人野蠻,應該以威壓之,南人守禮,應該以德撫之。這樣南北兩地就都能相安無事,屆時再選擇南方有才之士到北方推行教化,則南北對立自然能消解於無形。”

劉三吾讚賞地點了點頭,看向歐陽貞說道,“你這個學生不錯。”

歐陽貞隻是淡淡一笑,並沒有給出什麼明確的回應,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個學生這次的科舉已經不可能榜上提名了。

劉三吾對歐陽貞的反應有些不悅,他雖然不理解這位理學大家為什麼要執著於科考,但他尊重這人的選擇,畢竟多一個人跟自己搶內聘的名額可不是什麼好事。

“你呢?怎麼回答的?”劉三吾看向自己的女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